“總書記的回信雖然并不很長,卻是沉甸甸的。”張振東說,“總書記對我們的支教扶貧實踐給予了充分肯定,讓我們更看清了自己行動的價值和意義;總書記對我們提出要求、寄予厚望,讓我們更感到了肩上的責任。我們一定要以總書記的回信為動力,進一步做好支教扶貧工作,努力用更好的成績、更大的進步向總書記匯報。”
這是支教團的同學們終生難忘的時刻。從世界屋脊到祁連山麓,從彩云之南到天山腳下,總書記回信的喜訊,把各個支教點上的同學召喚到了一起。大家一邊讀信,一邊你一言我一語暢談著內心的感受。
豐富閱歷、磨練意志、增長才干——總書記的這些話,同學們體會格外深刻。新疆支教分團的同學們曾利用課余時間,到昌吉等周邊地區體驗民情,到中小學開辦勵志講座,到SOS兒童村進行志愿服務。分團成員金晟同學說:“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總書記的回信說出了我們最深的感受。今后,不管是在新疆繼續支教,還是回到北大學習以至走上工作崗位,我都將自覺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努力在實踐中磨礪成長。”
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提高,努力成長為堪當國家建設重任的棟梁之材——總書記的這些話,同學們銘記在心。皚皚雪山圍繞的拉薩中學,與布達拉宮只有一街之隔。在這里支教的西藏分團團長劉笑吟說:“近一年來我在實踐中學到的知識是課堂里永遠無法獲得的。不久的將來,我們都會成為建設國家的生力軍,必須沉下氣,放下身段,在基層一線砥礪品質,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中錘煉作風,努力成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北京大學組織開展支教扶貧,與其說是給西部地區提供了幫助,不如說我們的學生從當地收獲了更多。”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說,“總書記的回信對北大支教扶貧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對同學們在實踐中的收獲作出高度概括,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工作作出了指示。我們要認真貫徹回信精神,把支教扶貧這個活動組織得更好。”
“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教導,更加自覺地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
“總書記十分了解當代青年,他回信中的話說到了我們的心坎里。”正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蒙曉燕,這樣表達自己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回信后的感受。
1999年7月,作為北京大學第一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22歲的蒙曉燕來到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的河南新縣支教扶貧。回想起12年前的那段經歷,她不由得感慨萬千:“那一年時光深深印刻在我的生命中,使我第一次對基層有了真切的認知,對國情有了深入的思考。以社會實踐為課堂,以人民群眾為導師,確實是我們年輕人健康成長的最大力量源泉。”
從1999年派出第一屆研究生支教團起,迄今北京大學共有163名學生參加了為期一年的支教扶貧,足跡遍布西藏、青海、云南、新疆、寧夏、山西、河南等7個省區,服務時間累計超過35萬小時。
這是青年學子傾心奉獻的一年,更是他們在基層一線經受心靈洗禮的一年——
拉薩中學的學生們忘不了,為了讓45分鐘的地理課上得更生動,支教老師多次不顧高原反應,騎自行車到野外采集素材、豐富教案。拉薩中學校長唐澤輝由衷地贊嘆,經過一年支教,這些北大學生最大的變化,“首先是更成熟了,其次就是對民族地區的理解和感情更深了。”
云南大理貧困山區的百姓們忘不了,從北京來的支教老師為了家訪奔波幾十公里、上百公里,還幫著給孩子們申請助學金。支教團成員袁瓊深有體會地說:“你在書本上讀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和你親身去走一遍山路,看到農民在烈日下勞作,確實是很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