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時間我們是一周7天,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監控、查實。原先只有7個人的配置也增加到了20個人,三班倒。我們一方面廣泛地搜集各種謠言,另一方面通過郵件、微博、電話等渠道征集網友舉報,收到線索后再一一查證核實。”譚超向《法制日報》記者講述了“微博辟謠”小組在地震期間的工作。
袁新婷,科普網站果殼網“謠言粉碎機”主題站負責人。這名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化學專業的博士后,做的是和譚超類似的工作,但略有不同。
“關鍵就是要說服他們,所以大部分精力就花在數據資料的搜集上。果殼網編輯部有20多名高學歷的‘80后’,學科背景涵蓋物理、生物、電子、植物、數學等領域。我們還會找相關的專家把關,保證我們的消息是可靠正確的。我們不能在辟謠的同時產生新謠言。我們不是說誰的權力大聽誰的,我們只看權威和科學的觀點。”袁新婷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這是一種可喜的網絡自凈力量。”樊春雷對《法制日報》記者說,這種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調查來提高全民分析問題能力的做法,在當下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謠言以辟謠
隨著網友“漁翁”被查證為囤鹽謠言源頭,互聯網再次遭到眾多批評——“其傳播速度、廣度和匿名性為謠言傳播提供了良好條件”。
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分析,此次謠言的主要傳播途徑為口耳相傳和固定電話、手機短信傳播,傳播群體主要是家庭主婦與老年人。他們限于社會認知的局限和獲取信息途徑的缺乏,成為“囤鹽”的主力軍。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彭蘭也發現了這一點。她在微博上分析:“貌似微博上關于鹽的謠言傳播并不多,反倒是辟謠的信息更多,但現實社會搶鹽的人卻聽不到這些。”“搶鹽的風潮這么快波及全國,說明傳統的人際傳播網絡還是很強大。”
這一切說明,謠言在線下傳播的威力遠高于網絡傳播,其負面效果也往往都在現實中產生。那么辟謠工作是否也應有所傾向?
周裕瓊也表示,要有專門的社會力量來加強對謠言進行客觀研究,為政策提供參考。“辟謠是需要技巧的,以往官方辟謠效果不是很好,因為語氣、手段等都不能與時俱進,那種命令的、沒有任何爭辯余地的語氣以及干巴巴沒有圖片影像的辟謠都不容易讓公眾接受。”周裕瓊說。 (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