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隱婚族” 隱去的不只是婚姻…
甜蜜耍朋友卻偏不扯證,成都商報記者近日對成都老年“隱婚族”現狀進行調查
清晨,城東一家養老院,陳大爺和楊婆婆一起出門,兩人手牽手,繞著池塘邊走邊說悄悄話。平常,釣魚、喝茶甚至吃住,他們都在一起。
不過,這對外人看來無比幸福的“老兩口”,其實并沒有領取結婚證。在雙方子女眼中,他們也不過是相互陪伴的“大爺”和“婆婆”。
有調查稱,80%的喪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進行婚姻登記的不足一成,他們中的一部分選擇了“隱婚”———不登記,卻像情侶或夫妻一樣生活。
在成都一些養老院,成都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隱婚”群體真實存在,因為種種原因,一些“黃昏戀”沒有公開,不被接受,不愿提及……
這些老年人為什么會淡化傳統“名分”觀念、選擇“隱婚”?他們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從“隱婚”老人身上,年輕一輩是否應有所領悟?
“隱婚”老人一怕
有人嚼舌根,難聽得要命
有人開玩笑說,干脆去把證扯了。但兩人都“沒這個打算”,他們依舊看重外面的輿論,“一些老年人看見別人稍一接近,就會湊在一起嚼舌根。”
10月26日,城東園緣養老公寓。二樓一間小屋里,76歲的曹婆婆正在午休。她準備下午跟孫老頭出去轉轉。孫就住隔壁,兩人年齡相仿。曹婆婆說,這個老頭是她的好朋友。
每每說到這些,旁人就會下意識地交換一下眼神,善意地笑一笑。在這個入住了300多名老人的大院里,曹婆婆和孫老頭是公認的“一對兒”。一對兒是什么意思?“就是耍朋友嘛!”幾個老人笑呵呵地說。
兩年前,曹婆婆和老伴來這里養老。老伴得癌癥臨走時特意交待她:可以多去找找孫老頭,跟他一起釣魚。以前,老兩口就時常跟他玩耍。
孫大爺會彈琴、唱歌。曹婆婆和他擺得攏。漸漸地,閑言碎語來了,說老頭前腳走,她后腳就想著談戀愛了,“罵啊、吐口水的都有”。辦公室的人開導他倆,“老年人之間,說得攏就多說,相互關照多好。”子女也說,只要他們愉快,不干涉,活一天,就要愉快一天。
他們開始不管外面的反應。曹婆婆喜歡看碟子,有時候VCD壞了,只需招呼一聲,孫大爺就會來幫忙修理。孫大爺要是有些小病小痛,她也會端茶送水……以前平均每周要來看兩三次的女兒,看母親有人照顧,后來就沒來那么頻繁了。而孫大爺的子女來了,還要請她一起吃飯。
有人開玩笑說,干脆去把證扯了。辦公室也勸他們不要錯過這個緣分。但一提到這個話題,就有些敏感和沉重了,兩人都“沒這個打算”,他們依舊看重外面的輿論,“一些老年人還是帶著過去陳舊的觀念,看見別人稍一接近,就會湊在一起嚼舌根,話難聽得要命。”
也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但曹婆婆和孫大爺都不愿提及。一旦身邊有什么聲音,他倆就不自然起來,“我們是友誼關系,是同志關系”。然而,對院里其他一些相好的老人,他們卻又抱著祝福。曹婆婆覺得身上“傳統的東西太重了”,和孫大爺之間“隔了一條線”;但她又希望,有關部門能多做做工作和宣傳,關心一下老年人的晚年感情生活,“消除一些老年人的封建陳舊觀念”。
“隱婚”老人二怕
增加子女負擔,添麻煩
雖然感情好,兒女也支持,但兩人并不想結婚扯證。雖然住在一起,但兩人最初就商量好了,經濟上保持獨立,“將來‘走’了以后,各管各,不給子女添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