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人士說,于的案發,事前沒有任何前兆,即使在教育廳內部,也沒有聽到過什么傳言,省里的雙規消息出來,大家挺吃驚,一方面是對他個人;另一方面,大家都沒想到教育界也會有這么大金額的腐敗案。
同樣讓他感慨的是,于興昌這種謹慎的性格帶到了生活中,檢察機關傳出的消息是,受賄那么多,他基本沒花。而在廳里出現時,他也是經常穿著幾十元錢一件的打折襯衫。
與教育廳內的反映截然不同,在一位與于興昌接近者的觀察中,于是個不甘于寂寞的老人,比較愿意交朋友,不懼怕熱鬧,甚至熱衷出席一些大款的宴會。而對于政府系統而言,遵照一般通行的規則,省廳級領導通常都是深居簡出,慎重選擇場合。
吉林一所高校的張華教授(化名)曾見證過于興昌的一次高調。
于興昌出事前半年,曾出席一位房地產商家的婚禮。這位正廳級領導作為證婚人在臺上公然宣稱:“我就是某房地產商的好朋友。”
而這位暴富不久的房地產商也在臺上高調說:“黨政軍領導我們都好使。”此時的于興昌就在一旁起哄。
張華教授說,于興昌當時那種張揚、高調和興奮,很多人在下面看著都不舒服,這樣的場合,上百桌的酒席,大可不必這樣,“作為省一級的教育領導,顯然有失身份。”
張華教授當時就隱隱有種預感,“他日后的出事不是什么意外。”
張華教授分析,作為官員,于興昌不注意檢點言行、不分場合,但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張揚,他才能接觸那么大的關系網,收到那么多請托的條子。
據張華教授觀察,在高校里,就連一些普通老師都知道,想要提拔到校級領導,于的路子能走通,“這類信息都會口口相傳,而且傳得很快。”
一個坊間廣為流傳的故事是,一個女局長在提拔前托過很多人,其中包括于興昌,當上后,也吃不準是不是于的路子起了作用,但還是決定送30萬元過去,結果辦案人員在于興昌的辦公室里搜出了這個還沒有存進銀行的信封。這位女局長也由此被免。很多人戲謔:“要是不送可能還沒事。”
震蕩
于案被如是定性,“嚴重損害了教育系統的形象,嚴重損害了黨的形象”
剛聽說于案時,長春理工大學一位與于興昌共事多年的老教授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怎么貪污那么多呢?”
在這位老教授看來,于其實根本不缺錢花,一個女兒在國外,太太也是長春理工大學的教授,教英語,還曾做過學校外事辦主任。
于調走后,每年都會回學校,即使是作為省里主管高校的領導,與昔日的同事見面依然很客氣,大家對他印象很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吉林省屬高校處級干部說,于案對于吉林全省高校無疑是一場地震,大家普遍反映有幾個沒想到:第一是沒想到在教育領域的這類高層官員也會被抓;第二是沒想到他個人涉及的受賄數額巨大;第三是沒想到以前以為收點感謝費不算什么,但是于案里這些都是罪證。
這位老師回憶,于案后,在高校引發了系列風暴,學校為此專門開會講廉政建設,在處級領導中也做過專門傳達,學校一位招生辦主任被上級組織叫去談話。不過,之后并沒有聽說有人因此被牽出。
招生、就業等部門低調了很多,比如以前在學校里,打聽一下今年有沒有點招名額,是個很普通的事情,只要認識的人都會指個路子,現在都很謹慎,“這事不要問了,我沒法給你打聽”;關系很熟的則會來上一句,“你不會是想當中介掙點錢吧?”
這位老師認為,從這個角度來講,于案的查辦有一定的震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