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紐約4月11日電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0日發表文章指出,美國政府以縮小貿易逆差為借口,對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卻未提及其在服務貿易領域的巨大順差。當前貿易沖突可能在多個方面對美國服務貿易帶來沖擊。文章摘要如下:
美國揮舞“關稅大棒”,試圖縮小貨物貿易逆差,這只是貿易全局的一部分。盡管美國貨物貿易存在逆差,但涵蓋從在線訂閱到金融服務的服務貿易領域情況正相反。美國政府在計算關稅時沒有把服務出口考慮在內,現在這一領域正被拖入貿易戰。
數十年來,美國與世界其他地區形成特殊交易模式,即其他國家把所生產的汽車、服裝和食品運到美國,作為回報則從美國得到國債、軟件和管理咨詢服務。數據顯示,美國貨物貿易逆差在2024年達到創紀錄的1.2萬億美元,同期服務貿易順差則增至2950億美元,遠高于2000年的770億美元。
服務業逐漸成為美國經濟的主導力量。微軟、字母表和摩根大通等公司已取代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成為經濟支柱。軟件和金融產品變成美國主要出口類別。對一些服務業巨頭而言,海外市場現在比美國市場更重要。
盡管其他國家和地區無法輕松地對美國服務征收關稅,但可以對美國公司征稅、罰款甚至發出禁令。為應對美方關稅威脅,歐盟已提出打擊美國大型科技企業的計劃。
美國政府惹惱外國消費者也讓美國服務出口面臨風險,很多外國客戶可能選擇抵制美國的銀行、資產管理公司等服務機構。美國關稅政策激起的反美情緒導致外國游客減少赴美,而他們的酒店住宿和機票都被計入美國的服務出口。外國客戶可能反感美國的品牌,關稅沖突導致的經濟增長放緩也將抑制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