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1日電 題:從國際民意看美式霸權的內爆與崩塌
新華社記者高文成
連日來,全美各地數十萬人走上街頭,抗議特朗普政府造成的混亂。抗議活動還蔓延到倫敦、巴黎和柏林等地,抗議者高舉“美國怎么了?”“停止傷害人民”等標語牌。而美國政府拋出的所謂“對等關稅”被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斥為“現代史上影響最深、危害最大、最沒必要的經濟錯誤”。美國攪亂世界貿易的所作所為是其治理失靈和國際聲譽下降的又一例證。
長期以來,美國為自己精心打造了“民主燈塔”“人權衛士”“種族熔爐”等光環,并借此塑造其“全球領導者”形象。然而,隨著內政外交矛盾日益累積、問題不斷暴露,美國實力不斷受挫,這些昔日光環越來越難以維系。總部設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的阿拉伯政策研究中心發現,78%的受訪者認為中東地區最大的威脅和不穩定來源是美國;德國民調機構拉塔納公司發現,全球范圍內對美國持正面態度的國家正在減少,瑞士、愛爾蘭、德國等歐洲國家對美國的態度也逐漸轉向負面;2月底在英國倫敦發布的《2025年全球軟實力指數》顯示,美國聲譽指標排名下降4位,治理水平指標也下降4位。全球多地民調結果印證了這一報告洞察的趨勢: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現,全球很多國家的民眾認為美國民主“從來不是值得效仿的好榜樣”。
這樣的結果不難理解。美國政治亂象迭出,社會治理陷入困境,制度運轉滯澀,混亂狀況已成“常態”。美國自詡為“民主樣板”,可政壇奇觀不斷上演;美國自詡為“人權衛士”,可國內人權狀況不斷惡化……美國新政府上任以來,從大規模驅逐非法移民招致內外爭議,到大裁聯邦雇員引發政府機構震蕩,再到“群聊泄密門”暴露執政真實水平,其推行的多項政策受到廣泛質疑。據美國媒體統計,本屆政府成為被告的國內訴訟已超過150起。著有《軟實力:國際關系中的吸引力》一書的德國波恩大學研究員亨德里克·奧內佐格指出,隨著社交媒體與現代通信技術普及,每個人都能更清楚地了解美國國內發生的事情,這放大和加速了“美國道德權威的侵蝕”。
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所作所為,也在系統性消解自身軟實力。曾幾何時,美國政客總喜歡大談“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但其兜售的從來都是以美國霸權為核心的“家法幫規”。從揮舞“關稅大棒”擾亂全球貿易,到公開宣揚覬覦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島、加沙甚至加拿大領土,美國越來越不憚公然顯露其霸權面孔。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美國“顛覆世界秩序”的政策正在“地震式”動搖二戰后美國領導建立的國際體系,將令美國付出沉重代價。美國軟實力在“規則破壞-信任流失-影響力衰退”的螺旋中不斷消退,不僅體現在報告排名和數據指標上,更體現在國際社會對美國政策的反應上。英國輿觀調查公司近日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瑞典和意大利民眾支持對美國進口產品實施反制措施。
美國治理與聲譽的雙重頹勢,是霸權敘事與全球發展敘事之間歷史性沖突的必然結果。當發展中國家追求工業化、現代化以打破“中心-邊緣”體系束縛,當包括美國盟友在內的世界大多數國家積極推動多邊合作和共贏機制,當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大潮滾滾向前,美國卻逆潮流而動,以“對等關稅”等脅迫霸凌政策為武器,強行切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維護自身私利,企圖通過強化霸權來延緩自身衰落。這種將零和博弈凌駕于合作共贏之上的霸權邏輯,與當下全球追求和平共處、共同繁榮的發展趨勢形成鮮明對比,必然招致國際社會更廣泛反對與反制。
《華盛頓郵報》評論說,世界歷經幾十年才構建起當前的國際規則、規范和價值體系,美國在其間曾發揮主導作用,隨著這一體系的瓦解,美國將失去特權地位,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換言之,美國正在親手拆毀支撐其國際地位的底層架構——那些被“關稅大棒”擊碎的產業鏈、被退群行為撕裂的多邊機制、被霸凌政策擊碎的信任,最終都將化作鏡子照見美式霸權的內爆與崩塌。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得道多助的歷史規律終將證明,霸權崩塌的廢墟上,站立的必將是攜手共進的世界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