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尼亞美4月8日電 通訊|跨越撒哈拉沙漠的醫者仁心——援尼日爾中國醫療隊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張健 司源
3月的一個清晨,在尼日爾首都尼亞美,5歲半的男孩哈馬在家人陪伴下來到中國援建的尼日爾綜合示范醫院復診。三年前的一場意外讓他左腿股骨下段嚴重骨折,潰爛的創面反復感染,導致腿長縮短約10厘米,無法站立行走,經歷9次手術仍未能痊愈,當地醫生曾斷言“只能截肢”。
在取得病人家屬信任后,第24批援尼日爾中國醫療隊創傷骨科副主任醫師農建部提出引進骨搬運技術對其治療,并克服重重困難從國內獲得一套外固定支架。在中尼兩國醫生的密切協作下,手術成功實現了骨折端的復位與固定。
術后百日復診時,哈馬已經可以蹣跚行走,雙腿恢復等長,骨折愈合良好。他的家人含淚緊握醫生的手說:“感謝中國醫生,是中國技術保住了孩子的未來。”
由廣西派出的援外中國醫療隊用近半個世紀的堅守,在這個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國家筑起健康長城。創傷骨科、心血管內科、脊柱外科、中醫診療中心等多科室,以及十余個現代化手術室見證著中尼醫者攜手創造的奇跡。
在心血管內科介入導管室,中國醫療隊見證了許多危急時刻。2024年12月16日夜間,一名尼日爾女性突發急性心肌梗死,生命垂危之際,副主任醫師王舟和護士文麗娜迅速穿戴好手術服,快步奔向手術室。在無影燈下,王舟熟練操作導管,試圖定位患者堵塞的冠狀動脈。由于患者血管病變復雜,導管推進異常困難,每一次嘗試都像在黑暗中摸索,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最終,在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支架成功植入病變部位,患者生命體征終于平穩,整個手術室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穿過連廊,艾草香氣引領記者來到中醫診療中心。36歲的塞迪正在接受針灸治療,銀針扎在他的手腳上。“中國醫生用幾根銀針就治好了困擾我數周的面癱。”他指著墻上的經絡圖說,“上周做了三次針灸,這些神秘的小銀針就讓我的右眼閉合自如了。”
據中醫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王慶武介紹,中心自2023年5月成立以來,已接診3000余人,目前可提供針灸、拔罐、刮痧、推拿以及中藥顆粒劑等診療服務,并從去年開始將近百種中藥顆粒劑以小袋分裝,方便患者攜帶和服用。
在脊柱外科,中國醫療隊副主任醫師李小峰回憶起剛到尼日爾接手的第一個高難度手術。這是一名50歲的女性患者,去年因頸肩部疼痛入院檢查出頸椎管內腫瘤。然而,由于當地醫院缺乏相應醫療設備和技術,當地醫護人員對于完成手術沒有太多信心。
“我在做這場手術之前還是有些擔心的,因為手術風險很高,本地醫院的醫療條件也不夠理想。”李小峰坦言。最終,在與隊里醫生和國內專家反復溝通后,李小峰制訂了非常完善的術前計劃。經過兩個小時的緊張奮戰,手術成功摘除了位于患者頸4-5椎管內的髓外硬膜內腫瘤。“手術過程就像在沙暴中穿針引線,但看到患者康復后,所有艱辛都值了。”
2016年8月,中國援建尼日爾綜合示范醫院在尼亞美落成,總占地面積16公頃,總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是尼日爾乃至西非地區最大的綜合性醫院之一。談起中國醫療隊,尼日爾綜合示范醫院院長馬馬內·達烏教授贊不絕口:“尼日爾與中國在醫療領域的合作極為成功,這是一項長期、真誠且富有成效的合作。我有幸與兩支中國醫療隊共事,分別是第23批和目前的第24批,無論是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還是對當地居民的無私幫助,他們都值得我們高度贊揚。”
他說,中國醫療隊不僅派來了優秀的醫護人員,還送來許多珍貴的醫藥器械和耗材,現在連馬里、布基納法索的患者都慕名而來。“從1976年到今天,我們醫療隊先后派出了751人,為當地近百萬患者提供了優質醫療服務。每個康復的患者,都是中非友誼的新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