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喀土穆4月8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蘇丹戰火中,有一支朗朗讀書的“中文組”
新華社記者張猛 法耶茲·扎基
蘇丹北部尼羅州阿特巴拉市中心一個老舊居民區內,十余棵大樹掩映下,一幢不起眼的平房內不時傳出朗朗中文讀書聲。房屋墻皮斑駁,磚塊裸露,不設任何標識。
這里是由一群蘇丹中文教師自發創辦的中文培訓與語言中心,名為“中文組”。“受戰爭影響,該中心是蘇丹目前唯一還在線下運營的中文教學機構。”“中文組”負責人穆瓦法克·阿提夫告訴記者。對此,他不知該感到驕傲還是難過。
2023年4月,蘇丹突燃戰火,持續近兩年的武裝沖突導致全國約2.97萬人喪生,超過1285萬人流離失所,近1700萬名兒童失學,90%的學校處于關閉狀態。
只是,彌漫的硝煙沒有阻擋這群蘇丹人學習中文的熱情。
阿提夫說,為了讓蘇丹社會了解中國文化,幫助那些熱愛中文的人,“中文組”成員自掏腰包、多方籌措,好不容易湊齊啟動資金,又托朋友不遠萬里從中國背回部分教材。據他介紹,“中文組”現已招收140余名學生,其中約六成是來自蘇丹戰亂地區的避難者。針對學生的實際困難,中心大幅降低了學費。
22歲的避難者魯阿·哈立德與家人輾轉三次,一年前才落腳阿特巴拉。在2025年初“中文組”舉辦的“春晚”上,她領唱的合唱《朋友》讓記者眼前一亮。“我是一名中文歌迷,從小就喜歡中文歌曲,現在能唱十多首。”魯阿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2019年,魯阿如愿進入喀土穆大學中文系,夢想成為一名中文新聞播音員。可突如其來的戰火讓魯阿的世界陷入了黑暗,她不得不踏上顛沛流離之路。
然而,離鄉逃亡并未澆滅魯阿對中文的熱愛。盡管只能隨身攜帶少量行李,她卻從沒舍得丟棄中文課本。回想在中文系的歡快時光,聽中文歌曲,成了她的心靈慰藉。
3個月前,魯阿加入“中文組”,中文學習有了不小進步。魯阿說,這里帶給她希望,“仿佛在沙漠中走了很久,突然找到一股清泉”。
“中文組”二年級學生阿米爾·哈利法·薩利赫也來自首都地區。他非常看好中文專業的就業前景。薩利赫認為,隨著中國科技、經濟發展的不斷進步,中文將成為“未來的通用語言”。
29歲的薩利赫選擇學習中文,主要是受中文系出身的母親的熏陶。薩利赫喜歡中國電影,想投身商業和旅游業。他說,蘇丹和中國關系密切,一旦沖突結束,期待中國企業前來投資興業、參與戰后重建。
薩利赫原本家境殷實,但“戰爭讓我們失去了一切,流落他鄉,一貧如洗”。
為支付房租、學費和日常開銷,薩利赫經常忙得不可開交:上午在離家2公里的工廠調制配送香水;午后急匆匆趕往學校,有時還會遲到;剛一下課,又要轉戰市場賣香水,直至接近宵禁時間。
薩利赫說,中文很難學,自己一開始甚至“張不開嘴”,只有堅持多練習。他常隨身帶著課堂筆記,工作間隙便拿出來念,“四是四,十是十”“聲調錯了,買和賣就會搞混”……
在距離“中文組”約320公里的恩圖曼市,20歲的阿拉·卡伊斯靠著微弱的4G信號遠程上中文課。視頻那頭,“中文組”老師的身影在手機屏幕中時動時靜,“風雨……同舟……意思——”突然的斷線經常讓阿拉心急如焚,有時她不得不聯系同學幫忙錄下網課。
持續動蕩下,停電停網讓阿拉感到無助。她告訴記者,漆黑的夜里,她只能借著燭光或手電筒學習中文。阿拉說,艱難的日子里,她總會翻看日記本上用中文寫下的幾句話:“蠟燭會融化,但希望不會”“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阿拉盼望蘇丹內戰早日結束,自己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她說,“我有一個夢想:去中國留學,畢業后成為一名翻譯,做溝通交流的使者。”
今年2月,“中文組”在蘇丹東部城市蘇丹港開設了分中心。“中文不僅美,更讓不少蘇丹人從中看到無限希望。我們不但要堅持下去,還會越辦越好。”談及未來,阿提夫眼神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