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紐約4月8日電(記者劉亞南 楊士龍)白天是音樂教師,晚上變身市場收銀員;一周內既要充任圖書館職員,又要為私人藏家工作。雖然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全美新增就業崗位超過220萬個,但越來越多美國人不得不打多份工維持生計。在薪資增長乏力、持續通貨膨脹、生活成本飆升等因素推動下,有近900萬美國勞動者無奈“身兼多職”。
3月28日,顧客在美國紐約市一家藥房購買衛生紙。新華社發(郭克攝)
身兼數職已成為普遍現象
美國政府數據顯示,2024年前11個月,美國月均新增就業崗位達18萬個,失業率在4%左右。今年1月,失業率仍穩定在4%,以歷史標準來看屬極低水平。然而,光鮮數據的背后,另一關鍵指標——招聘率卻亮起紅燈。該指標自2023年起持續下滑,2024年11月已跌至3.3%,創下新低。
美國經濟學者凱瑟琳·安妮·愛德華茲在彭博新聞社撰文指出:“失業率只是觀察就業市場的一個角度。招聘率急劇下降才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可能預示著美國勞動力市場正步入深度衰退。”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所發就業報告,按季節調整后,今年2月全美從事多份工作的勞動者人數創歷史新高,達到886萬人,占就業人口總數的5.4%。目前這一比例已升至2009年4月金融危機余波時期以來最高水平。
1月5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行人通過擁堵減緩區內的一個人行橫道。新華社記者劉亞南攝
從事多份工作的勞動者比例可能更高。美國銀率網公司最新調查顯示,2024年約有36%的美國成年人從事兩份工作。在年輕群體中這一現象尤為普遍,“Z世代”中有近半數從事兩份工作,比例居各年齡段之首。
31歲的瑞安·卡洛韋家住紐約布魯克林,同時做三份兼職工作:周一和周三為私人藏書家工作,周二和周四在圖書館上班,周五和周日則為另一名收藏家工作。周六他偶爾還會接些零活,比如在書展幫忙。
25歲的凱文·默里擁有音樂表演學士學位,目前在紐約做私人音樂教師,不過常因學生臨時取消課程而收入不穩定。他不得不在唱片店和農貿市場兼職,并接些搬運、餐廳演奏等零活。他還和朋友合伙開了一家彈球博物館,“算是副業”。
除了“身兼多職”,被迫以打零工為生的也大有人在。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由于經濟原因所致工作時間縮短,以及全職工作難覓等因素,被迫以打零工為生的人在今年2月達到了493.7萬,同比增加56.7萬。
3月28日,顧客在美國紐約市一家服裝店選購服裝。新華社發(郭克攝)
數據強勁掩不住復蘇乏力
美國政府數據顯示,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美國累計減少2188.8萬個就業崗位,同時新增2738.7萬個就業崗位。德國安聯貿易公司高級經濟師達恩·諾特指出:“如果扣除流失的職位,實際凈新增就業僅約550萬個。這表明就業復蘇力度遠不如表面數據那么強勁。”
官方就業統計既包括全職崗位,也包括兼職崗位。這種統計方法導致就業市場的真實狀況被數據所掩蓋。當越來越多的全職崗位轉為兼職,或兼職人數持續增加時,官方失業數據統計可能根本無法反映實際的就業困境。
美國Indeed招聘網在其2024年年報中指出:“兼職崗位增長表明雇主的兩面性:可能是實力減弱的信號,也可能是適應能力的體現。這反映出勞動力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另外,數字平臺的發展也在改變就業形態。一方面,遠程辦公技術消除了地理限制;另一方面,靈活用工平臺提供了多樣化收入渠道,副業就業正重塑傳統勞動力市場。
4月3日,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工作。新華社記者劉亞南攝
業內人士指出,美國就業市場正在日益分化:科技、法律、媒體等高薪白領崗位招聘需求銳減,新增崗位集中于藍領行業。標準普爾發布的研究報告稱,在2024年前三季度遭解雇的1490萬美國勞動者中,每四人中就有一人來自傳統意義的白領職業,包括聯邦政府機構雇員、后勤支持人員、金融業務專員及其他行政工作人員等。
“身兼數職”的美國人中,超過一半具有高學歷。圣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今年3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從事多份工作的勞動者中,50.2%擁有四年制大學本科學歷,較2019年上升了9.1個百分點。
卡洛韋擁有英語文學學士學位和圖書館信息科學碩士學位,每周工作約45小時,收入仍遠低于紐約市2024年家庭收入中位數7.47萬美元。“以前我們這行的圖書管理員做兼職是個人選擇,現在則完全出于生計壓力。”
2024年11月29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島的一家商場內,人們經過“黑色星期五”促銷廣告牌。新華社記者劉亞南攝
薪資漲幅追不上物價飆升
住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價格持續上漲,也是越來越多美國民眾被迫打多份工的原因之一。
美國勞工部今年3月發布的消費者價格指數報告顯示,食品、住房和能源等基本生活成本2月同比上漲2.8%。其中,因禽流感疫情導致供應短缺,雞蛋價格呈“火箭式”上漲。今年1月,美國市場一打A級雞蛋均價已達4.95美元歷史新高,突破了2023年1月4.82美元的紀錄,是2023年8月2.04美元最低價的兩倍多。據記者觀察,在紐約市,普通超市一打雞蛋價格一度達到15美元左右。
與此同時,美國民眾薪資漲幅卻跟不上物價增長。勞工部數據表明,2024年2月至今年2月,全美勞動者實際平均時薪僅微增1.2%,遠低于同期“工薪階層消費者價格指數”2.7%的漲幅。這一差距意味著美國普通勞動者實際購買力在過去一年持續縮水,生活成本壓力進一步加大。
3月28日,顧客在美國紐約市一家超市選購雜貨。新華社發(郭克攝)
默里曾在一家中低收入社區的超市工作,那里的顧客大多依靠食品券購買商品。對顧客而言,即便有食品券補助,“食品價格仍然非常高”。而現在,他在布魯克林一個富裕社區的超市打工。超市里售賣小型農場生產的高品質肉類產品,即便價格比普通超市貴三至四倍,“這里的顧客買得起”。
這一現象與美國消費市場呈現的兩極分化態勢相互印證:高收入群體持續消費,而多數普通消費者則開始縮減開支。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公司今年2月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收入位居前10%的美國家庭貢獻了49.7%的消費支出,這一比例創下至少自1989年以來的新高。疫情期間大規模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實施后,該群體的超額儲蓄持續積累并保持穩定。相比之下,其余90%人口的超額儲蓄則持續下降。
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今年1月發布的報告,包括住房貸款、汽車貸款、學生貸款和信用卡債務在內的美國家庭總負債已達到創紀錄的18.04萬億美元。其中,信用卡債務余額總計達1.21萬億美元,創新高。信用卡拖欠還款率持續攀升至8.8%,已達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高水平。
注:報道員Ada Zhang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