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雅典4月7日電(記者陳剛)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雅典中國古典文明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國際史詩學大會7日在希臘雅典舉行。本次大會以“史詩傳統與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來自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8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探討。
希臘文化部秘書長喬治斯·季扎斯卡盧在開幕致辭時表示,古希臘文明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底蘊豐富,對東西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進程都有著深刻影響。盡管希中兩國相距遙遠,但自古以來,交流與互通從未間斷,雙方的合作持續不斷且碩果累累。舉辦國際史詩學大會,不僅將加強兩國之間的文化合作,也能促進關于史詩傳統永恒價值及其作為人類遺產意義的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致辭表示,史詩所彰顯的不同國度、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底色,對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增進文明交流互鑒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加強人文交流,深化學術對話,積極探討史詩這一人類精神財富在當代如何更好地傳承發展,為讓古老史詩煥發時代活力貢獻經驗和智慧,是世界各國人文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共同的時代使命。
當天,多位專家立足各自專業視角,圍繞大會主題作了精彩發言。德國波恩大學教授卡爾·賴希爾說,20世紀以來,史詩的比較研究經歷了從歷史分析到文學闡釋的拓展,在全球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背景下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史詩研究日益成為促進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手段。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妮科爾·雷韋爾認為,當今全球多數語言通過口頭傳承,口頭語言及其承載的文化智慧卻常被書面文化邊緣化,新技術的發展為口述傳統的記錄、傳播和保護提供了新的機遇。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代表說,中國有關史詩的系統研究,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強調口頭與書面、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學并重的大文學觀引領下逐漸確立并長足發展的。在揭示中國史詩活態屬性及其意義功能的同時,中國學者也為世界史詩學貢獻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會議期間,各國專家學者還圍繞“史詩研究及其跨文化交流”“數智時代史詩的保護和傳承”“世界古代史詩與早期歷史研究”“文化遺產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議題深入研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