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黎3月19日電 熱點問答|出兵烏克蘭?馬克龍為何“鴿”轉“鷹”
新華社記者
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期多次公開談論出兵烏克蘭,并表示他已“深思熟慮”,未來可能“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對抗俄軍”。
今年,烏克蘭危機升級已進入第三年,西方援烏疲態漸顯。馬克龍從最初調解沖突的“鴿派”到現在支持出兵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鷹派”,其立場為何發生這么大的變化?
驚人表態
《巴黎人報》日前刊發對馬克龍的獨家采訪。馬克龍說,也許在未來某個時刻,法國將“不得不采取某種行動來對抗俄羅斯軍隊”。
此前,馬克龍2月26日首次公開談論出兵烏克蘭。當天,巴黎舉行“支持烏克蘭國際會議”,西方多國參加。在隨后的記者會上,馬克龍說,各國在是否對烏派兵問題上沒有達成共識,但他認為不排除未來派兵支援的可能性。
過去幾年,馬克龍一直被視為俄烏之間的“高級別調解人”,他曾呼吁不要“羞辱”俄羅斯。因此,當馬克龍談及“派兵論”時,多方感到驚訝,法國媒體驚呼馬克龍從“鴿派”變成了“鷹派”。
3月5日,馬克龍到訪捷克時強調這一“戰略躍進”有必要;3月7日,他在會見國內各黨領導人時明確表示對烏援助不設限。前法國駐俄羅斯大使讓·德格利尼亞斯蒂說,馬克龍相信“任何一方的壓倒性勝利”都無助于沖突持久解決。
針對馬克龍的言論,俄羅斯總統普京說,法國“急了”。普京近期表示,“馬克龍反應激烈,非常情緒化”,是出于“怨恨”而在烏克蘭問題上向俄羅斯發難,因為法國的一些非洲盟友轉向了俄羅斯。
挑頭援烏
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副主席布魯諾·泰爾特雷認為,馬克龍對歐洲一體化深信不疑,挑頭援烏是想借此團結對烏克蘭危機“更敏感”的國家。
彭博社說,法國的硬實力正在復蘇,而馬克龍想促進戰略自主和更多本土防務解決方案。一個數據值得關注。俄烏沖突正改變全球軍火市場格局。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近期發布的報告說,由于俄羅斯出口減少,其長期占據的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國地位已被法國頂替。這是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1950年開始記錄國際武器交易量以來,法國首次達到這一排名。
此外,馬克龍高調發聲恰逢美國大選黨派政治角力讓美方對烏軍援陷入停滯之時。過去數月,美國對以色列軍援明顯上升,而對烏軍援則因為兩黨分歧難以落地。美國總統拜登去年向國會申請的600億美元對烏新軍援資金遲遲未獲批。本月12日,美國五角大樓宣布,通過在其他軍購合同中節省資金,湊出一筆價值3億美元的對烏克蘭軍事援助。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近期在美國會見前總統特朗普后表示,烏克蘭自己是站不穩的。如果美國人不提供武器和資金,歐洲人也不提供,那么戰爭就會結束。
加強威懾
分析人士認為,向烏派兵很大程度停留在口頭上。馬克龍發表“派兵論”后,美德等急忙“撇清關系”。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說:“北約并無向烏派兵的計劃,無論北約還是其盟友,都不是沖突的參與方。”
法方官員解釋說,馬克龍的意思并非當下就要在烏克蘭部署西方作戰部隊,而是“致俄落敗,但不與俄交戰”。
從馬克龍言論看,法國已由烏克蘭危機升級初期的謹慎援烏,轉變為更加大膽的支持,他試圖以不排除派兵可能性的“戰略模糊”來加強對俄威懾。
“派兵論”已極大加劇地區緊張局勢。普京警告,歐洲派兵不會改變戰場局面,只會為烏克蘭招致嚴重后果。針對馬克龍關于援烏不設限的說法,普京表示,俄羅斯對待如此行事的國家也不再設限。(參與記者:喬本孝、陳紹華、楊駿、梁霓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