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1日電(記者余申芳)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9日在參加新華網第十四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時表示,去年爆發的這場巴以沖突已超過3個月,其烈度是前所未有的,可能貫穿2024年全年,但形勢總體可控。
1月9日,新華網第十四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在北京新華網總部舉辦。圖為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在進行主題演講。新華網 楊霽昕 攝
李紹先說,一方面,哈馬斯對以色列的攻擊強度前所未有,造成以色列上千人死亡,數百人被扣押,特別是對以色列長期以來構筑的情報神話、國防神話、以色列國家強大的神話都造成巨大的打擊。另一方面,以色列對哈馬斯、對加沙地帶的報復性軍事行動前所未有。90多天來,以色列軍隊傾瀉在加沙地帶的爆炸物超過6.5萬噸。在這樣的情況下,以色列仍然難以達到它預期的軍事行動目標。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一輪巴以沖突已經呈現出長期化的態勢。用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的話說,以色列在加沙地帶的行動“將持續更長時間”。
李紹先認為,影響中東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有兩大因素,一是位于中東西邊的巴勒斯坦問題,另一個是位于中東東邊的海灣地區形勢。在“9·11”事件之前,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在“9·11”事件之后,美國的戰略調整和伊拉克戰爭導致巴勒斯坦問題逐漸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海灣地區形勢的持續動蕩。去年3月,在中國的推動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簽署了聯合聲明,恢復外交關系,中東由此出現了一個“和解潮”:持續7年的卡塔爾外交風波告一段落,敘利亞時隔12年重返阿盟,持續了8年的也門戰亂事實上進入停火狀態。但去年10月7日突然爆發的巴以沖突把國際社會目光重新拉回到巴以局勢,巴以問題又回到中東地區的核心地位。讓中東呈現一邊是水,一邊是火;一邊在降溫,一邊在升溫的態勢。
李紹先認為,巴以沖突可能要貫穿2024年全年。現在全世界對巴以問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就是必須落實“兩國方案”,必須推進巴勒斯坦建國,這是中東和平穩定的根源所在。國際社會共識是一方面,能不能實現關鍵在以色列。從目前的態勢來看,以色列同意“兩國方案”,同意巴勒斯坦建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李紹先表示,目前巴以沖突擴散蔓延的風險在緩慢升高,但是總體上仍然是可控制的。美國的主要目標是搞大國競爭,不愿意過多牽涉于中東來分散它的精力。伊朗也沒有意愿和以色列、美國直接對抗。所以說,從目前來看2024年的形勢總體可控。
李紹先說,目前的中東,只要伊朗不直接卷入進來,中東不會有大規模的地區戰爭。只要以色列不參與,中東就實現不了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