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1月1日電 (崔譯戈)11月1日,2023陸海新通道經濟發展論壇在重慶舉行。論壇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與重慶市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共同主辦,以“新時代 新通道 新愿景”為主題,聚焦陸海新通道高質量發展和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展開研討。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表示,近一年來,陸海新通道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作用更加彰顯,綜合性國際大通道功能更加完備,為推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高水平共建陸海新通道要從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提升運營組織效能、夯實升級發展基礎四方面發力。
受重慶市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委托,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編寫并發布《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發展報告2023》,聚焦東盟合作,放眼美好未來。
《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發展報告2023》中英文版封面。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供圖
報告指出,經過六年多建設發展,陸海新通道設施網絡結構功能日趨完善,運輸物流服務水平和運行效率持續提升,沿線經貿產業聯動性不斷增強。
報告強調,陸海新通道是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動力源。陸海新通道改變了西部地區面向東盟卻“西貨東出”的局面,推動內陸地區從“后衛”變成“前鋒”,提升西部地區在全國對外開放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區域間發展不均衡問題。6年來,共建省區市地區生產總值合計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合計增長22%,西部地區外貿總額占全國外貿總額比重由7.6%升至9.2%。
報告顯示,陸海新通道跑出與東盟經貿合作加速度。陸海新通道拉近了中西部地區與東盟的地理距離和貿易聯系,織密與東盟國際生產網絡,實現“通道+經貿+產業”聯動發展。截至2023年9月,陸海新通道物流網絡覆蓋我國18個省區市69個城市,通達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的473個港口。陸海新通道建設助力共建省區市與東盟貿易額從2017年的756億美元升至2022年的1310億美元,年均增長11.6%,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位列共建省區市出口目的國前三位,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為共建省區市進口來源國前三位。陸海新通道要素流動和產業集聚效應持續釋放,推動共建省區市與東盟雙向投資穩步增長。
報告認為,新的發展階段,繼續推動高質量共建陸海新通道,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圍繞建設大通道、大樞紐、大口岸、大物流、大平臺,進一步優化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和數字化信息平臺建設。捋順合作機制,激發企業活力,提升陸海新通道運輸協調、貨源組織及要素配置能力和效率。強化數字賦能,堅持綠色發展,培育產業集群,深化國際合作,優化“通道經濟+口岸經濟+樞紐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升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