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象,用什么吃飯?用靈活的鼻子,它們可以抓取各式各樣的食物。
今年6月,受亞洲象攝取顆粒食物行為的啟發,中山大學及廣東長隆集團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智能操縱零散顆粒的策略,策略將被應用在食品工業中,推進高效轉運顆粒狀食品。
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動物醫院內,動物醫生在為火烈鳥幼崽喂食。人民網記者 李舫攝
古往今來,人類的很多發明創造,是受到動物的啟發。萬物競榮,生生不息。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
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園區內,各類動物生活在一起。鄧泳怡 攝
近日,首屆國際傳播“絲路獎”獲獎代表采訪團來到廣州市,實地探訪調研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建設工作。記者了解到,這里是500多種珍奇動物在廣州的家,乘車行駛在“動物之家”,仿佛穿梭在一幅萬物和諧共生的山水長卷:
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園區內,黑熊在森林間散步。人民網記者 張藝開攝
熊貓吃著竹筍“下午茶”;盤羊爬上巖石眺望;馬來熊抱著樹干顧盼……動物和游覽車中的記者,彼此好奇,久久對望。“多種動物混居在園區,形成小社區,不會感到無趣。”正如一位園區工作人員所說,“對于我們人類來說也是一樣,可愛的動物們,也在治愈、啟發著我們,讓我們在這顆藍色星球上不會孤單。”
長隆野生動物世界的動物醫院內,馬來熊在做核磁共振檢查。人民網記者 李舫攝
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近年來,我國頒布和修訂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等數十部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截至去年年底,我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
但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仍任重道遠,須久久為功。
生物多樣性保護,離不開科技賦能。要持續推進保護生物學研究創新,優化用人機制、激勵機制和“產學研”合作機制,更好凝聚起政策紅利、科技實力、資本活力。在長隆集團,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喜訊頻傳:全球唯一大熊貓三胞胎成功繁育、黑葉猴誕下龍鳳胎、虎鯨實現持續繁育……該集團同近10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探索生物保育技術,攻克了“物種繁育和資源維護難”等世界難題,繁育哺乳類、兩爬類、魚類和珊瑚等828種物種共8萬余只。只有以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為導向,加快優勢資源集聚發力,才能為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保護提供“解渴”“解困”的科技支撐。
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園區內,長頸鹿正在散步。鄧泳怡攝
保護生物多樣性,更需創新科普形式,凝聚社會共識,帶動全民參與。行走在動物世界園區內的動物醫院,游客們透過玻璃,可見蟒蛇做X光、考拉拍B超……在這樣的游覽中,人們對動物保護保健知識有了沉浸式體驗。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辦公室里的雙面打印,到出行方式的綠色低碳,個體行動的涓涓細流,將匯聚成共建萬物和諧美好世界的時代巨浪。
統籌:李 舫
策劃:史鵬飛
審核:陳振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