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美國國會眾議院25日繼續舉行議長選舉投票,來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共和黨保守派成員邁克·約翰遜最終當選,歷時三周的眾議院議長爭奪就此告一段落。
《紐約時報》評論說,約翰遜遠非共和黨人的第一人選,而是共和黨為結束議長選舉持續“難產”尷尬局面所作的“絕望”選擇。
本月3日,共和黨人凱文·麥卡錫因黨內右翼保守派反對,成為美國歷史上首名被罷免的在任眾議長,眾議院隨之陷入癱瘓狀態。
約翰遜是共和黨提名的第四名議長候選人,被《紐約時報》形容為共和黨籍眾議員中“最堅定的保守派之一”。
約翰遜24日艱難獲得黨內提名。一開始,黨鞭湯姆·埃默在共和黨閉門投票中擊敗約翰遜并獲得提名。然而,迫于右翼保守派的反對壓力,埃默數小時后宣布退選。此后,約翰遜在當天第二次閉門投票中,歷經多輪才最終鎖定候選人資格。
上述場景似曾相識。麥卡錫被投票罷免后,眾議院共和黨人最初提名眾議院多數黨領袖史蒂夫·斯卡利斯為議長候選人,但他同樣因右翼保守派不支持而宣布退選。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強硬保守派議員吉姆·喬丹隨即獲得議長候選人提名。
一些主流共和黨人反對喬丹及其盟友在選舉中所使用的手段,誓言不讓喬丹“得逞”。喬丹在眾議院議長選舉的三輪全院表決中均未能獲得足夠票數,20日被取消議長候選人提名。
美國媒體稱,眾議院共和黨人推選議長陷入“近乎荒誕的政治內斗循環”,右翼保守派不接受“傳統派”議長人選,較溫和派又不同意“強硬保守派”人選。
《紐約時報》報道,隨著眾議院議長選舉陷入僵局、共和黨淪為全國笑柄,共和黨最終在25日全院表決中達成一致,約翰遜當選。而這一事件也再次向共和黨右翼保守派證明:只要無視黨內規則,他們終將“獲勝”。
在眾議院癱瘓的三周內,美國重要立法議程無法推進,比如無法審議旨在避免聯邦政府部分“關門”的撥款法案,以及批準美國對以色列和烏克蘭的軍事援助。這一局面令不少共和黨人感到絕望。
對于約翰遜,《紐約時報》認為,他和其政治“導師”喬丹在多個問題上持相似極端保守立場,但行事風格沒有喬丹強硬。在共和黨右翼保守派看來,約翰遜雖不是最受青睞的人選,但也是可以接受的“第二選擇”。
約翰遜2016年首次當選國會眾議員,相比其他獲得議長提名的候選人,還是政壇新手。他沒有在有權勢的眾議院委員會擔任過主席,也沒擔任過更高級別職務。
這是10月1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拍攝的國會大廈。新華社記者劉杰攝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約翰遜是前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曾投票反對向烏克蘭追加軍事援助,反對女性墮胎權。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2020年總統選舉結果公布后,特朗普拒絕認輸、反復宣稱存在大規模選舉舞弊,約翰遜曾向特朗普喊話“繼續戰斗”;他還于2021年年初美國國會大廈遭大批特朗普支持者沖擊之前發聲,呼吁為捍衛公正選舉“戰斗”。
約翰遜24日再次被媒體記者問及對2020年總統選舉的看法,未作回應。約翰遜身邊的共和黨同僚、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聯邦眾議員弗吉尼婭·福克斯沖媒體記者喊道:“閉嘴!”(陳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