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尼爾·布朗索德在斯波德博物館。帕特里克·謝德-西蒙茲攝
審視英國陶瓷制造被遮蔽的歷史,重新連接當代觀眾與本土陶瓷工業,喚起當地陶瓷文化復興的重視……近日, 英國斯塔福德郡大學陶瓷學教授、國際知名陶藝家尼爾·布朗索德推出的《過時與更新》陶藝展吸引了眾多當地人來觀展。
“我出生在這里,當地的陶瓷生產業伴隨著我成長。 我的家人都從事陶瓷行業工作,所以我無法逃避陶瓷就在我身邊的事實。 這片土地承載著數百年的陶瓷業,社區、家庭以及所有從事陶瓷行業工作的人們的傷痕。”近年來,布朗索德在研究英國陶瓷之都——特倫特河畔斯托克去工業化的影響,主張借鑒中國瓷都景德鎮轉型發展之道,重振和復興英斯托克的陶瓷產業。
今年10月他受邀參加在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舉辦的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會議,期待加深對景德鎮文化和歷史的了解,他希望未來未來通過陶瓷這一多功能媒介繼續深化中英之間的文化交流。
土生土長 追問悠久的陶瓷歷史
圖為尼爾·布朗索德在斯托克檢查陶土。帕特里克·謝德-西蒙茲攝
人民網:北斯塔福德郡的特倫特河畔斯托克被譽為英國陶瓷之都。您能分享一下當地的陶瓷歷史嗎?
尼爾·布朗索德:到1800年,斯托克的全球陶瓷出口已經媲美中國瓷都景德鎮。陶瓷業之所以在該地區發展起來,主要是當地有用于燒制陶瓷粘土的長焰煤。 對該地區陶瓷業有深遠影響的是兩位荷蘭銀匠,1690年代移民到斯托克的布朗伍德地區,這也是我長大的地方。他們將金屬加工知識轉移到陶瓷生產,并用當地豐富的紅赤鐵礦粘土來仿制當時來到歐洲的中國宜興茶具。 然而,隨著18世紀初中產階級飲茶的增加,受中國瓷器影響的白色器皿成為流行時尚。隨著喬賽亞·韋奇伍德和喬賽亞·斯波德等先驅工業家在生產中引入新的設計和創新以滿足時尚需求,北斯塔福德郡的陶瓷行業蓬勃發展,該地區被打造為全球生產中心。
人民網:我們都了解,中國豐富的陶瓷文化深深影響了西方,例如這里的斯波德工廠因對仿制中國青花瓷而被熟知。您在該領域進行了哪些研究?
尼爾·布朗索德:陶瓷歷史是一部以全球交換為主導的歷史。隨著商品的交易,陶瓷行遍世界各地;隨之引發模仿浪潮。唐代制造的高燒白陶器和瓷器被運往中東,在那里受到高度重視,并使用9世紀伊拉克的原材料進行復制。為了模仿中國瓷器的白色,陶藝家將錫引入低燒釉中,并用鈷顏料裝飾來增強釉料,這反過來又影響了中國青花的早期迭代。
馬可·波羅通常被認為是13世紀末第一個將瓷器引入西方的歐洲人。 隨后,歐洲人在無法獲得關鍵成分(瓷土、瓷石)的情況下努力制造瓷器,從而導致了“軟膏體”坯體的發展。18世紀末的英國,斯波德工廠發明了骨瓷,這種精美的白色半透明瓷器成分有高達50%的動物骨頭;以及模仿昂貴的中國出口瓷器開發出藍色釉下印花。北斯塔福德郡的工業和經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對中國陶瓷的模仿和吸收,以滿足17世紀和18世紀新興的飲茶文化。
作為斯塔福德郡大學的教授,我有幸與景德鎮陶瓷大學的侯鐵軍教授一起工作,2019年在斯波德博物館進行研究,探索中國陶瓷與北斯塔福德郡生產的陶瓷之間的聯系。 在前斯波德工廠發現了一系列中國瓷器碎片,侯教授對此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確定了它們的風格和起源,以及對工廠生產的早期青花原型開發的潛在影響。 我希望通過未來的文化交流來擴展高水平的合作以及共享新發現。
我們目前所在的斯波德工廠所在地,已運營了近230年,直到2008年停止生產。前斯波德工廠仍然是英國工業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迫切需要文化復興。 目前我所做的大部分研究就是嘗試讓人們更加認識到那些已經發展起來并代代相傳的知識和技能的復雜性,而它們正瀕臨著失傳的危險。
東西交流 復興斯托克陶瓷文化
圖為尼爾·布朗索德在工作室。帕特里克·謝德-西蒙茲攝
人民網:全球化對特倫特河畔斯托克的陶瓷生產有何影響?
尼爾·布朗索德:在過去三十年,全球化經濟的重大轉型,對斯托克的陶瓷產生了巨大影響,該地區的制造商將大部分陶瓷生產轉移到東亞地區。這里工廠關閉,產量大幅度下降,并打破了代代相傳的技藝傳統。我認為,斯托克可以向景德鎮這樣的地方學習,它們有相似的傳統、工藝和陶瓷業基礎。景德鎮在1990年代中期也經歷了去工業化,但這座城市及其陶瓷工匠已經能夠重塑自我。 我相信,正如景德鎮所取得的成就一樣,如果在斯托克建立一個類似陶瓷卓越中心的平臺,將傳統工藝的傳承和新技術的開發結合起來,是有機會重振生產,并促進當地陶瓷行業煥發新生。
本月我將受邀前往景德鎮陶瓷大學參加一個文化遺產會議。我期待看到新的科技是如何被這座陶瓷之城所應用。據說景德鎮的一切甚至路燈柱都是由陶瓷制成的,無處不在弘揚當地悠久的陶瓷歷史,這正是斯托克所需要的。
我認為,了解景德鎮當地的歷史和物質文化遺產頗有益處,會讓我回到英國后用新方式來思考。文化交流對我作為藝術家和研究者的工作至關重要,讓我能體驗其他可能性的存在,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創造。
人民網:您的作品曾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鶯歌陶瓷博物館、韓國陶瓷基金會等世界領先的文化機構展出,還曾受邀前往陜西富樂國際陶藝中心創作和交流。中國之行給您留下哪些難忘的印象?
尼爾·布朗索德:2008年,我和十來名英國藝術家一同受邀為富樂國際陶藝中心的英國館創作作品。16歲時,我在韋奇伍德工廠開始了學徒生涯,回到集體工作的空間是我一直想做的。 起初,我著迷于記錄工廠用來制作唐代建筑家具復制品的技能。我最終見到了模型和模具制造商,盡管他們的方法與我的方法仍然非常不同,但觀察他們的材料和工藝知識還是很有趣的。我們之間有語言壁壘,但我們可以通過陶瓷工藝語言來交流,從而獲得相互尊重。
斯托克陶瓷工業的起源主要建立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之上,功能形式和圖像被模仿、改編和同化,創造了新的傳統。 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當很少有西方人前往中國并親身體驗中國時,文學敘述、圖像和商品是文化交流的手段。斯塔福德郡中國風的早期例子中現實與幻想的結合仍然是一個持續的魅力點。當時的復制品大多缺乏明顯的材料知識和工藝的復雜性。在富樂國際陶藝中心時,我開始模仿富樂工廠制作的復制品,探索陶藝創作中的臨摹文化。這里的作品帶著某種原始、古樸與純真,又保留了美妙的本質。
人民網:對您來說,中國陶瓷最迷人的地方是什么?
尼爾·布朗索德:就中國陶瓷而言,坦白說我無法選擇最喜歡的時期,因為中國擁有如此廣闊的文化歷史。 我對唐代作品唐三彩很著迷,它通過豐富的彩色鉛釉的流動性將工藝與偶然性完美結合。對我來說,中國陶瓷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構思和制作過程中蘊含的工藝、獨創性和人文底蘊。 陶瓷工藝源自經驗主義——基本上是通過反復試驗,堅忍不拔地追求完美。在中國陶瓷工藝和及技法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同時也是文化認同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