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巴新小伙逐夢記:“一帶一路”上的乒乓故事
新華社記者孫奕、許東遠、楊愷
“祝中國和巴新友誼長久!”18日下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民心相通專題論壇上,巴布亞新幾內亞小伙杰弗里·羅伊用中文道出心愿。
“我想借此機會向習近平主席表達感謝。”23歲的羅伊身著巴新乒乓球國家隊隊服,言辭真摯。幾年前,他曾與習近平主席通信。
時針撥回到2018年11月16日。
那一天,正在巴新進行國事訪問的習近平主席,在時任巴新總理奧尼爾陪同下,為中國援建的布圖卡學園揭牌。學園多功能廳一角,擺放著一張藍色乒乓球臺。習近平主席同奧尼爾走到球臺前,觀看中國奧運冠軍張怡寧和她的巴新“徒弟”羅伊對打練習。
羅伊告訴記者,得益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這些年他多次有機會到上海體育大學中國乒乓球學院集訓。從初出茅廬提升技能,到走上領獎臺開拓眼界,再到期待有朝一日成為教練帶動更多年輕人,羅伊的夢想正不斷實現。
經過在中國的集訓,2019年7月,羅伊和隊友在第16屆太平洋運動會上取得了男雙銀牌,創造了巴新乒乓球歷史最好成績。
“在2019年賽后,我寫信給習近平主席,衷心感謝他支持巴新乒乓球事業發展,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希望兩國關系更加美好的意愿。不久后,我就收到了習近平主席的復信,看到他鼓勵兩國青年為深化中國和巴新友好關系作出積極貢獻,我十分激動。”羅伊在接受采訪時說。
“在參加本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活動之后,我將再去上海集訓。我要加倍努力,爭取在11月即將舉行的第17屆太平洋運動會上賽出好成績。”他說。
“以前在家鄉,我們每周可能只訓練兩次,而且場地里只有三張球臺,女隊兩張、男隊一張,有時還得共用。”羅伊告訴記者,中國訓練場館里球臺充足、設備先進。中國教練不僅技術高超,而且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對外籍受訓運動員的關懷細致入微。
對于這一點,上海體育大學中國乒乓球學院院長施之皓頗有感觸:“羅伊很刻苦,很快就能適應訓練強度。最有挑戰的是心態的錘煉——從‘不敢贏’到‘會贏’再到‘盼贏’,首先要樹立信心;還要始終保持好一顆‘平常心’,輕松看待勝負。經過反復調整、練習,羅伊和其他球員一起不斷在成長。”施之皓說。
在羅伊看來,雖然巴新是個體量不大的國家,但是民眾追求進步的夢想都是相系相通的。作為首個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和合作規劃的太平洋島國,巴新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發展成就,為中國同太平洋島國共建“一帶一路”發揮了帶頭示范作用。
體育能夠跨越語言、文化的差異,是國際間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海體育大學中國乒乓球學院為例,學院成立十多年來,每年國際推廣的培訓人數超200人次。學院還設立了歐洲分院、巴新訓練中心、克羅地亞實訓基地等,架設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乒乓友誼的橋梁。
“現在越來越多巴新民眾對中國文化、‘一帶一路’合作產生興趣。我也在學習漢語,爭取有機會為巴新和中國民眾交往作出更多貢獻。”羅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