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6日電 “環境、發展與人權:現代化進程中的海洋生態保護”國際研討會26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英國、巴西、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的150多名政要、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聚焦現代化進程中的海洋生態保護展開交流研討。
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蔣建國表示,要堅持永續發展,打造和諧共生之海,遏制破壞海洋生態安全的行為;堅持團結協作,打造互利共贏之海,積極發展“藍色伙伴關系”,推動海洋文化交融,努力消除全球海洋治理赤字,實現聯合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堅持權責共擔,打造命運與共之海,強化責任意識,打造責任共同體,共同增進全人類海洋福祉。
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王國慶表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加強海洋生態保護,需要堅持以民為本、加強交流互鑒、踐行多邊主義、匯聚公眾力量,推動各國民眾攜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表示,我們需要以現代文明理念、現代科技手段、現代傳播方式弘揚海洋生態文化,進一步形成親海、知海、愛海、護海的廣泛共識。我們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以海洋交流為載體,深化與國內外機構合作,積極推動全球海洋和人權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司(海洋權益司)副司長王安濤表示,面對海洋環境的危機與挑戰,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不能獨善其身,需要我們攜手合作、守望相助,共同確保海洋的可持續發展,共同維護海洋的和平與安寧,共同促進全球人權事業的健康發展。
毛里求斯駐華大使王純萬介紹了毛里求斯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措施,并呼吁國際社會盡快落實相關氣候融資,為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支持。
英國皇家社會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外籍教授羅伯特·沃克說,中國式現代化是讓全球治理更加包容、多邊機制更加有效、區域合作更加積極的現代化,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有利于進一步改善全球生態與發展環境。
巴西國家地理與統計局局長馬爾西奧·波赫曼表示,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可以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寶貴的經驗。巴西希望與中國攜手,進一步加強對海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探索。
馬來西亞皇家海軍準將、國防與安全研究所綜合國防與安全研究中心高級主任鄭業龍分享了馬來西亞政府和利益攸關方在國家紅樹林恢復項目等領域的成功案例,并提出加強體制框架、促進利益攸關方參與、加強透明度和問責制等建議。
據悉,此次會議由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和中國外文局共同主辦。會上,中外嘉賓代表發布共同倡議“為了世界明天 加強藍色合作”。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27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