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為何接連舉行戰略核力量演習
近日,俄軍在莫斯科附近舉行了戰略核力量機動演習。據悉,共有約1000名軍人和超過100輛軍車參與了此次演習,演習中使用了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車。對此,俄聯邦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在戰略核力量演習第二天表示,沒有人希望發生核戰爭,但宣稱核戰爭不可能發生是錯誤的。
實際上,這已是俄軍近期舉行的第二次同類演習。2月19日,俄軍在總統普京的親自指揮下進行了名為“雷霆-2022”的戰略核力量演習,演習目的是檢驗“使用戰略進攻力量對敵人造成毀滅性打擊的能力”。俄軍在演習中首先使用遠程常規精確打擊武器進行模擬打擊,然后模擬俄羅斯遭受核攻擊后,俄軍使用戰略進攻性核力量迅速進行反擊。
外界普遍認為,俄軍在這個時節組織戰略核力量演習,明顯帶有釋放警告信息的意味,即提醒美國和整個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不能逾越“紅線”。就在俄軍舉行演習前一天,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更先進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發射系統。而根據美國國防部6月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拜登政府共批準向烏克蘭提供了總計價值46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包括1400套“毒刺”防空導彈、6500套“標槍”反坦克導彈、108套M777火炮、20架米-17直升機、200輛M113裝甲運兵車以及超過5000萬發子彈。
俄軍之所以在半年之內接連舉行戰略核力量演習,與俄烏沖突局勢緊密相連,相關國家始終保持高度關注。對此,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態稱,“我們有國家安全構想,它是公開的,可以看到使用核武器的所有原因,即國家存亡受到威脅時,才可以根據我們的構想使用(核武器)”。
長期以來,基于“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體系始終是俄羅斯與西方進行戰略博弈的重要依托。據美國科學家聯盟估算,至2022年,俄羅斯共掌握有5977枚核彈頭,分別部署于俄軍的陸基、海基、空基核力量部隊中。
俄羅斯陸基核力量主要是戰略火箭軍部隊,包括第27近衛火箭集團軍、第31火箭集團軍、第33近衛火箭集團軍等3個導彈集團軍,總計下轄11個導彈師,總兵力約6萬人,擁有310枚導彈,可攜帶多達1189個彈頭。戰略火箭軍部隊是整個俄羅斯核力量的中堅,其裝備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在飛行過程中能夠進行機動變軌,從而具備極強的戰略突防能力。其擁有的“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則可攜帶10個9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且采用了高超聲速彈頭,具有快速突防打擊遠程目標的能力。
海基核力量主要是部署于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的彈道導彈潛艇部隊。目前,俄羅斯海軍裝備有兩型10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分別是5艘“德爾塔”級、5艘“北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同時,俄軍裝備的“波塞冬”無人潛航器正在成為海基核力量的中流砥柱。該潛航器不僅在動力源上采用了核反應堆,還能夠搭載2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核上加核”的設計使其威力足以完全覆蓋打擊區域。“波塞冬”無人潛航器據說作戰距離可達1萬公里,航速超過54節,下潛深度1000米,成為打擊美國航母戰斗群的利器。
俄空基核力量主要隸屬于空天軍遠程航空兵司令部的第22近衛重型轟炸機師、第326重型轟炸機師和第40混合航空兵團。兩個重型轟炸機師分別部署在俄羅斯西南部的薩拉托夫地區和遠東的阿穆爾州地區,主要裝備有圖-160M、圖-95MS、圖-22M3三型戰略轟炸機。
為保證對戰略核力量的有效指揮控制,俄軍還建有大量可靠的指揮設施。俄羅斯媒體2020年報道,普京總統在一個會議上宣布即將建成一個能夠經受核打擊的安全核指揮與控制所。為了讓指揮戰略核力量的所有要素保持在最高水平,俄軍近年來做了大量工作,這些都是為了確保俄羅斯遭受核攻擊時可有效反應,迅速進行報復性還擊。
2月27日,普京在會見俄國防部長和俄軍總參謀長時明確指出,“西方對俄羅斯不僅在經濟上進行遏制,而且某些領導人的發言越來越具有侵略性。”因此,俄軍核部隊將進入“特別戰備狀態”,提高警戒等級。根據俄羅斯國防部網站顯示,所謂“戰備狀態”是指軍隊始終準備好執行戰斗任務的手段,而“特殊戰備狀態”指的就是武器已準備就緒。
不久前,俄羅斯戰略火箭軍司令謝爾蓋·卡拉卡耶夫在紅星電視臺表示,俄軍95%的火箭軍部隊處于“持續備戰”狀態,“接下來是研發新型彈道導彈系統,并相應地用這些導彈系統重新列裝部隊。”其指的就是用“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替換現役的“部隊長官”洲際彈道導彈。由此可見,隨著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俄持續施壓,戰略核力量將始終是俄羅斯確保國家安全和戰略威懾的保底支撐與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