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日本不要成為“北約亞太化”的帶路黨
烏克蘭局勢及其引發的地緣政治悲劇,并不足以填滿美西方一些國家從中撈取政治利益的胃口。正在英國訪問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5日與英國首相約翰遜達成原則性共識,讓日本自衛隊與英軍實現“相互準入”。約翰遜稱此舉 “具有里程碑意義”,將加強“英國對印太地區的承諾”。岸田文雄則聳人聽聞地宣稱“今日烏克蘭或是明日東亞”,并表示“現在是七國集團鞏固其團結的時候了”。
這些聽起來花里胡哨的言辭,顯示出一個危險動向:在歐洲制造分裂、在世界制造危機和戰爭的北約組織,正企圖將“集團政治”“陣營對抗”那一套復制到亞太地區。一段時間以來,英國已經在多個場合高調推動“北約亞太化”,呼吁應對“印太威脅”,“幫助臺灣自衛”。在亞太內部,日本正在異常起勁地應和這種盤算,似乎一心想成為“北約亞太化”的帶路黨。
推動這股逆流的主力無疑是美國。華盛頓近年來不斷推動盟友配合其戰略重心東移,一些國家甘愿為美國這一戰略調整牽馬墜鐙,同時各打各的算盤。倫敦希望借助幫華盛頓“探路”來擴大自身原本已經衰落的影響力,而日本則想借美國的姑息縱容擺脫和平憲法的“束縛”、為軍國主義“叫魂”。總之,烏克蘭危機是一些西方政客眼里的一盤“好菜”,為此他們勢必不斷升級制造地區緊張的調門和動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俄烏沖突后格外興奮。近期日本包括首相、外務大臣及防衛大臣在內的高層“三相齊出”,在周邊及歐美展開一系列外交動作。然而其到訪的亞洲國家對此普遍保持了警惕,沒有與之唱和,直到抵達同樣幻想著借助抱團重現亞洲“宗主國”舊夢的倫敦,東京才算找到一點共同語言和“朋友的溫暖”。在外界看來,這很難不讓人想到上個世紀初的“日英聯盟”。
東亞乃至整個亞洲地區國家政治制度各異,文化背景不盡相同,也存在一些歷史和現實矛盾爭端,然而過去幾十年之所以能保持整體平穩的局面,是因為地區國家能求同存異,超越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分歧,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開展務實合作,使亞洲地區成為如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區,使“亞洲世紀”成為國際戰略界爭相討論的持久話題。
如今,有人想與美西方“里應外合”,將已經在歐洲證明失敗并引發嚴重后果的“安全模式”強行引入亞太,這豈不正是要破壞地區和平穩定嗎?歐洲安全出現“死機”,恰恰說明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這套系統已經不再適應今天的時代。而那些嘴上天天掛著“今日烏克蘭或是明日東亞”的國家,被一己私利沖昏了頭,其內心在其他地區復制一個甚至多個烏克蘭危機的盤算是認真的,亞洲各國對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歷史經驗反復表明,各國安全不可分割,一國安全不能建立在犧牲他國安全基礎之上。北約式的集團對抗機制將地區國家強行劃分為聯盟內國家和聯盟外國家,這只能制造更大的不安全,讓各國陷入到相互拉升警報和敵意的安全悖論、安全困境陷阱當中。要緩解地區國家的安全焦慮和緊張,作為軍事聯盟的北約絕對是一劑毒藥而非解藥。亞洲的良好局面決不能被“新冷戰”毀了,警惕、拒絕“北約亞太化”應成為地區各國的強大共識和集體意識。
我們還要特別強調,日本不要破壞地區和平發展的大環境,“引狼入室”的做法害人害己,歷史的教訓也不可謂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