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能任由網絡霸權橫行(觀象臺)
近日,美國網絡司令部司令兼國家安全局局長保羅·中曾根公開承認,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網絡司令部開展了額外的“前出狩獵”行動,幫助烏克蘭“強化網絡防御”。
“前出狩獵”是美國提出的“網絡戰”概念之一,于2018年開始部署。它是指通過向海外派遣網絡戰精銳力量,采取主動追捕形式,發現并識別對手的網絡行動,進行主動攻擊。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的網絡“黑手”一直在翻云覆雨。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檢測發現,2月下旬以來,境外組織通過攻擊、控制中國境內計算機,進而對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進行網絡攻擊。這些攻擊地址主要來自美國。
俄烏沖突爆發之初,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就呼吁美國黑客對俄羅斯發動網絡攻擊,還公然聲稱,“我們在‘阿拉伯之春’期間就是這么做的,應該竭盡全力再干一次”。這道出一個事實:美國長期憑借網絡霸權橫行世界、制造混亂。
一直以來,美國都是世界公認的“黑客帝國”。美國政府和有關企業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對外國政府企業或個人,實時大規模、有組織、無差別的網絡竊密、監控和攻擊,直接危害各國公共安全,連美國的盟友和伙伴也難逃其害。從“維基解密”到斯諾登事件,從“方程式組織”到“梯隊系統”,美國是一系列跨國網絡安全事件背后的“黑手”,這一點早已人盡皆知。此外,美國還拉攏盟友,使用包括網絡攻擊在內的手段,在多國實施滲透和破壞行動。近年來,美國主導的北約更是明確將網絡空間視為“新戰場”,不斷推進網絡軍事部署,對世界和平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美國熱衷于搞網絡攻擊,是其霸權思維使然。在安全問題上,美國一貫秉持追求絕對安全的邏輯,不斷損害別國安全,在網絡空間亦是如此。美國試圖憑借技術優勢,謀求對他國信息領域的“單向透明”,將網絡攻擊視為打壓遏制“戰略對手”的霸權工具。
近幾年,在美國極力渲染“大國競爭”的背景下,中國成為美國發動網絡攻擊的主要受害者。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相關機構捕獲超過4200萬個惡意程序樣本。在境外來源的惡意程序樣本中,有53%來自美國。近期中國網絡安全企業發現,中國公民使用的賬號密碼、辦公文檔、私人文件、電子郵件、QQ等社交軟件,都已成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網絡攻擊目標。
極其諷刺的是,美國一邊對外頻頻發動網絡攻擊,一邊卻自詡為“網絡安全衛士”,動輒給別國扣上“網絡安全威脅”的帽子,還試圖主導網絡安全國際議程。從鼓吹所謂“清潔網絡”,到發起“打擊勒索軟件倡議”、醞釀成立所謂“未來互聯網聯盟”,再到極力鼓動中國周邊國家與美國開展所謂“網絡安全合作”,甚至實施網絡軍事力量所謂“前沿部署”……美國在網絡安全領域顛倒黑白、拉“小圈子”、大搞對抗的一系列操弄,暴露了其虛偽、自私、雙標的真實面目。
網絡空間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網絡攻擊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威脅,世界不能任由網絡霸權橫行。從提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到發起《全球數據安全倡議》,中國倡導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有序的網絡空間治理規則,獲得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國際社會應旗幟鮮明地反對網絡霸權,推動盡快建立普遍適用的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共同維護全球網絡空間的安全、繁榮與發展。
李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