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火沖擊糧食安全 “歐洲糧倉”或被替代?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于冉
持續已逾兩個月的俄烏戰事對全球糧食安全的沖擊,正成為戰事之外許多國家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負責人David Beasley近期表示,這場戰事加劇了全球糧食短缺,其影響將是“自二戰以來前所未見的”。而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內的一些政要甚至提醒人們,一場糧食危機正迎面而來。
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凈出口國。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3月25日公布的信息,2021年,俄羅斯或烏克蘭(或兩者)在小麥、玉米和葵花籽油的全球三大出口國中排名前三。此外,俄羅斯的氮肥、鉀肥、磷肥出口量分別為全球第一、第二、第三位。
俄、烏兩國在全球食品和化肥市場上都是主要供應者,FAO分析,由于這些市場的出口供應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因此更容易受到沖擊和波動的影響。烏克蘭經濟部副部長卡奇卡4月9日表示,俄烏沖突將影響大約25%的世界糧食貿易,包括糧食尤其是小麥供應減少以及糧價上漲。
實際上,受新冠疫情造成的糧食供應鏈中斷、“拉尼娜現象”極端天氣等因素的影響,世界糧價自2020年中開始一路上漲。到今年2月,市場對俄烏沖突作出反應前,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已創歷史新高,而在俄烏軍事沖突給食品價格“火上澆油”后,這一指數再創新高。植物油、谷物和肉類價格指數也分別達到頂峰。
聯合國數據顯示,全球約有50個國家依賴從俄羅斯和烏克蘭進口糧食,這些國家以中東、非洲、南亞為主。在本輪糧食危機中,這些地區首當其沖受到影響。一個月前,世界糧食計劃署已發出警告稱,2022年將是災難性的饑餓之年,38個國家的4400萬人在饑荒邊緣徘徊。
烏克蘭糧食種植和出口大幅受限
在烏克蘭出口的農產品中,玉米的主要出口時間窗口期為11月至次年5月,小麥為8月~11月,葵花籽油則保持全年出口狀態,因此,目前玉米和是受戰事影響最大的農作物,其次是葵花籽油。
農業咨詢公司APK-Inform預計,受物流問題影響,烏克蘭今年3月至6月僅能出口100萬噸谷物。地處黑海和亞速海北岸,烏克蘭在海運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俄烏沖突爆發后,“俄軍破壞了尼古拉耶夫港的基礎設施、北部第聶伯河沿岸奧利維亞港的儲存設施等,還炸毀了一些船只。”烏克蘭農業政策部負責數字化轉型業務的前副部長塔拉斯·佐巴(Taras Dzoba)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使得烏克蘭貨物出口驟降。糧食作為出口貨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的打擊更大。
“烏克蘭90%以上的農產品都是通過黑海出口。”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學家莫妮卡·托托娃(Monika Tothova)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些農產品以小麥、玉米和葵花籽油為主。海運受阻后,烏克蘭出口的糧食只能通過鐵路從西烏克蘭出境,進而運往波蘭、羅馬尼亞等歐洲國家,之后再出口。
不過,鐵路運輸的問題首先是火車的載貨量與貨船相比相去甚遠,另外由于烏克蘭和歐洲許多國家軌距不一,導致烏克蘭能將貨物運輸到歐洲的地方非常有限。此外,鐵路運輸會將作物成本推高10%~15%。
烏克蘭除了面臨糧食出口暴跌,未來的收成則同樣讓人擔心。3月~5月正值烏克蘭的春播時節,但眾多因素導致今年播種情況不佳。
佐巴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受戰火影響,目前春播面積僅達到了100萬公頃,預計今年播種面積共700萬公頃,比去年減少一半,而在俄烏沖突爆發前,農業政策部預計今年播種面積將超過1500萬公頃。
農業勞動力下降也是影響烏克蘭農業生產的原因之一。戰火中,下田勞作所面臨的人身安全風險、農業勞作者放棄種田參加戰斗、戰事導致的流離失所都會導致農業勞動力不足。
另外,戰火損毀農田,導致收割面積和收成下降。佐巴預計,今年烏克蘭葵花籽的產量業會下降,這是因為種植這種作物的田地大都在東南部,而那里被大量俄軍占領。
有報道稱,烏克蘭2021年的冬小麥播種面積共為650萬公頃,但由于沖突,今年預計收割面積只有400萬公頃左右。烏克蘭前任農業部長羅曼·列先科(Roman Leshchenko)在3月下旬表示,烏克蘭農民今年可以最多播種330萬公頃玉米,而2021年的播種面積為540萬公頃。
俄烏沖突同樣改變了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往年這時候,烏克蘭會種植大麥、玉米、大豆、葵花籽、燕麥等作物,但是由于拖拉機等農用設備的燃料不足、種子、化肥短缺、出口限制等因素,農民不得不思考今年要種什么、能種什么。
佐巴介紹,今年的春播,農民將減少玉米的種植,轉而耕種更多的葵花籽、大豆、小麥和大麥。
這首先是因為,玉米屬于“技術密集型”農作物,機器作業時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但后幾種不是。而烏克蘭高度依賴從俄羅斯和白俄羅斯進口柴油燃料,根據基輔咨詢公司A-95的數據,烏克蘭需要從俄羅斯進口30%的柴油,從白俄羅斯進口35%。另據佐巴介紹,烏克蘭境內許多燃料儲存設施都被俄軍炸毀了,包括兩個煉油廠。“沒有燃料一切工作都開展不了。”佐巴稱。其次,出口受阻讓烏克蘭農民更傾向于種植在國內消耗的糧食。
相較烏克蘭,俄羅斯糧食出口受戰事的影響相對要小一些。咨詢機構ProZerno的數據顯示,3月份俄羅斯小麥出口量為170萬噸,較2021年3月份的110萬噸同比上漲54.5%。美國農業部4月8日預測2021/22年度俄羅斯小麥出口量為3200萬噸,不過,這一數字仍然低于該部在俄烏沖突爆發前預測的3500萬噸。
據研究機構SovEcon估計,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本年度還有大約1350萬噸小麥和1600萬噸玉米需要出口。而國際谷物理事會(IGC)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22年度末,全球主要小麥出口地的小麥期末庫存創下九年來的最低點:歐盟、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烏克蘭、阿根廷、澳大利亞和哈薩克斯坦預計為5700萬噸,這令谷物短缺的形勢雪上加霜,直接導致國際市場上谷物價格的上漲。
化肥價格上漲推高糧價
“莊稼百樣巧,肥是無價寶”。國際植物營養研究所時任總裁特里·羅伯茨帶領的團隊于2012年在《能源工程》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在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溫帶氣候區,化肥將糧食作物單產提高40%~60%。
俄羅斯是全球主要的氮肥、磷肥、鉀肥出口國。
“目前正在進行的俄烏沖突又從兩方面影響化肥價格。”莫妮卡·托托娃(Monika Tothova)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這使得自去年起就開始走高的化肥價格繼續攀升。
第一是供給方面,俄羅斯作為化肥生產和出口大國,其工業部建議該國化肥生產商停止出口化肥,這使得全球供應減少。港口封鎖加劇了供應短缺。
第二是高企的能源價格推高了化肥價格,引起供應短缺。目前天然氣價格飆至過去五年均價的四倍,而天然氣又是生產氮肥的重要原料,因而氮肥價格隨之上漲。化肥價格飆升轉化為更高的生產成本和更高的糧食價格,還可能導致投入使用水平降低,影響2022/23年季節的產量和收成,從而給未來幾年的全球糧食安全狀況帶來進一步的風險。一些農民可以通過貸款來購買化肥,但更多的農民沒辦法貸款,只能選擇少用或不用化肥。
化肥價格的上漲又進一步導致國際食品和飼料價格的上漲。聯合國糧農組織(FAO)3月份預計,俄烏沖突可能使得國際食品和飼料價格提高20%,引起全球營養不良人口激增。
在全球化肥進口國家中,巴西所受影響較大。據巴西農業研究公司Embrapa近日數據,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為巴西提供了50%的鉀肥供應。俄烏沖突爆發后的一個月內,巴西市場鉀肥價格從每噸300美元一路飆升到每噸1100美元,達到歷史最高價位。
大豆、玉米、甘蔗是巴西最重要的三大農作物,巴西農業部長特雷莎·克里斯蒂娜(Tereza Cristina)當地時間3月16日表示,化肥出口受限可能會損害這些農作物的產量,推高通脹,并威脅糧食安全。美國農業部連續幾個月下調巴西大豆產量,最新4月的供需報告預計2021/22年巴西大豆產量為1.25億噸,而在上一個2020/21農業季,巴西的大豆產量為1.371億噸。
為盡量減少大豆產量損失,巴西可以采取B計劃。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院長樊勝根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巴西可以尋求從加拿大和/或摩洛哥進口化肥,前者是世界上最大的鉀肥生產國,后者磷肥資源豐富。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是中國大豆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國,其大豆產量間接影響著中國大豆的價格,進而影響豆粕等動物飼料的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中國豆粕價格上漲明顯。3月豆粕現貨價格一度上漲至5430元/噸,而在1月份時價格僅為3200/噸。
此外,中國對于鉀肥的進口依賴度較高,鉀肥的短缺也導致價格飆漲。機構數據顯示,中國鉀肥主要品種氯化鉀的價格在3月已經達到4200元/噸,月漲幅20.86%,同比漲幅超106%。對此,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3月底印發通知,部署春耕化肥保供穩價工作。
糧食危機或引發地區動蕩
糧食及油籽的生產減少、運輸中斷、化肥短缺,令全球糧食供應不足,價格飆漲。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在一份聲明中稱:“(俄、烏)這兩個主要的主糧商品出口國的農業活動可能受到干擾,這可能會嚴重加劇全球糧食不安全情況。”
托托娃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21年俄、烏兩國的小麥出口約占全球市場的30%,其中烏克蘭占10%。全球大約有50個國家依賴于從自俄羅斯和烏克蘭進口,以保障本國30%或以上的小麥供應,其中26個國家更是有50%以上的小麥供應依賴于從兩國進口。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國家是從黑海地區進口糧食的主力軍,主要原因歸結于價格優勢以及距離近。在本次由俄烏沖突所引發的全球糧食危機中,這些國家受到的影響首當其沖。
屈冬玉在前述報告中提到,埃及、土耳其、孟加拉國和伊朗是最大的小麥進口國,這些國家60%以上的小麥是從烏克蘭和俄羅斯購買的,而黎巴嫩、突尼斯、也門、利比亞和巴基斯坦的小麥供應也嚴重依賴這兩個國家。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約瑟夫·格勞貝爾近日在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一場有關糧食安全的研討會上表示,黑海谷物出口中斷對于埃及影響尤甚。他分析,人口高達1.05億的埃及,在小麥進口上非常依賴俄、烏兩國,且在過去15年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埃及供應部長在3月下旬表示,該國小麥儲備可以維持約四個月,食用油儲備可以維持約六個月。但如果俄、烏兩國沖突持續、糧食減產、無法出口,該國則會陷入糧食危機的境地。
也門由于長期陷入戰亂,也高度依賴糧食進口。托托娃稱,也門已經面臨嚴峻的饑餓危機,其國內有1740萬人需要糧食援助。今年6月~12月,該國人道主義危機將會加重,約有1900萬人的最低食物需求無法被滿足,這一數字將創造紀錄。同時,約有160萬人將陷入“災難性”饑餓水平,將這一總數推高到730萬人。
另外,敘利亞和黎巴嫩的糧食不安全狀況也很嚴重。這些國家需要尋找替代小麥進口國,同時依靠糧食儲存。
不幸的是,今年非洲之角處于幾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之中,加之缺少化肥,該地區糧食安全令人擔憂。聯合國糧農組織4月8日發布的《2021/22年全球谷物貿易量和消費量預報》預計,因北非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西部地區和突尼斯中部遭遇旱情,這些國家2022年收獲量將出現萎縮。
而糧食問題有可能引起政治動蕩,2010年底爆發的“阿拉伯之春”其原因之一就是糧價上漲。樊勝根認為,現在陷入糧食危機的各國應以此為前車之鑒,“例如埃及、突尼斯、摩洛哥這些國家,糧食供應需要想辦法得到保障。政府可以考慮對窮人進行補貼,使貧窮人口不會受到糧食價格高漲的沖擊。”
尋找替代進口來源國是緩解糧食短缺的可行方案之一。前述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谷物貿易量和消費量預報提到,由于農作物價格升高,預計加拿大和美國播種面積將擴大,產量增加。加拿大小麥產量預計數為 3120 萬噸,比2021年明顯增加,美國則為 5300 萬噸,不過長期干旱可能會影響產量。另外,印度2022年的小麥產量將預計小幅增加。
該聯合國糧農組織預報還提到,預計2022年巴西和阿根廷的玉米產量遠高于平均水平。盡管干旱抑制了巴西玉米非主產季的產量,但由于剛播種的玉米品種高產,巴西將創下 1.12 億噸的產量紀錄。
托托娃預計,短期內歐盟和印度有能力增加其出口,可以作為替代出口來源國。“世界上60%的小麥是在秋季播種的”,托托娃稱,數月后,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收獲,以中東、北非為首的缺糧國可以尋求購買它們的糧食。但她提醒,進口國距離遠會增加運輸成本。
“糧食保護主義”傷害全球
糧食短缺讓各個國家驚慌失措,它們紛紛開始實施出口管制、增加糧食儲備,以優先保證本國國內供應。
3月,數個國家宣布禁止糧食出口。俄羅斯宣布暫時禁止向歐亞經濟聯盟國家(白俄羅斯除外)出口小麥、黑麥、大麥、玉米等谷物。烏克蘭也宣布暫停裸麥、燕麥、蕎麥、鹽、糖、小麥及家畜的出口。匈牙利宣布禁止所有谷物出口。以大豆為首要出口產品的阿根廷叫停了豆油和豆粕的出口登記。土耳其已經停止了放在其海港倉庫中的谷物、油籽、食用油和其他農產品的出口,該國農林部還停止了食用油、橄欖油、人造黃油、紅扁豆和干豆類的出口。就連出口量極少的摩爾多瓦也宣布緊急停止小麥、玉米及糖的出口。
實際上,全球糧食總量并沒有出現短缺。在前述全球谷物貿易量和消費量預報中,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2022 年小麥產量將年比增長 1.1%,達到7.84 億噸。有分析稱,俄烏軍事沖突引發的全球糧食危機與上一次2007~2008年的糧食危機非常相似,全球并沒有缺糧,但恐慌情緒使得各國豎起糧食保護主義的高墻,而為此買單的是付不起高漲的糧價的經濟落后的國家。
對此,托托娃呼吁各國保持貿易開放以保護最脆弱的人群。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市場、貿易和機構主任羅布·沃斯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2007年~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時,許多國家削減進口關稅或采用出口限制,以求在短時間內解決自己的糧食安全問題,這使全球對糧食的需求增加,引起糧價進一步上漲。而各國可能又據此采取糧食保護主義,形成惡性循環。“上次的糧食危機帶給我們教訓,我們此次不能再重蹈覆轍。”
各國也在積極應對此次糧食危機。歐盟在著手醞釀15億歐元的農業危機處置基金,還計劃騰出近400萬公頃的休耕地種植農作物,刺激生產。德國總理朔爾茨承諾德國將投入4.3億歐元資金以幫助維持全球糧食供應,避免出現饑荒。
本次全球糧食危機由俄烏沖突而起,解鈴還須系鈴人,沖突的走向也影響著全球糧食供給及供應鏈。托托娃分析稱,若沖突長期化,且烏克蘭的基礎設施一直得不到恢復,該國糧食出口的供應鏈被替代恐怕是比糧食生產更大的問題。而如果俄烏局勢長期緊張,俄、烏,尤其是烏克蘭,可能將被踢出全球糧食供應鏈,新的玩家加入,從而重塑全球糧食供應鏈。
《中國新聞周刊》2022年第15期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