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坐電車時遇上地震,整個車廂乘客的手機一起發出“嘀、嘀、嘀”的警報音,這時廣播響起:“地震了,請大家注意劇烈搖晃……”記者第一次經歷這種場面時,頗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感覺。
這種“緊急地震速報”系統由日本氣象廳提供,從2007年10月1日開始在日本全國應用。在推測地震的最大震級可能達到5級弱以上時,該系統就會向可能發生4級以上地震的地區自動發出警報。
據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中村洋光介紹,該系統運作的主要原理是,當分布在各地的地震儀捕捉到地震初期的微震縱波后,就會在主震橫波到來之前發出速報。破壞力較小的縱波的傳播速度比破壞力較大的橫波的傳播速度快,利用這種時間差,提醒震區人們做好防范,盡可能躲避劇烈搖晃帶來的危險。日本氣象廳通過分析縱波的數據,在幾秒內推測出地震規模和波及范圍,并向對象地區發出警報。
第一次警報是以速度優先,此后在地震發生的60秒之內提供的“續報”則是利用多個觀測點提供的數據加以分析,提高警報內容的精準度。日本的電視臺在收到氣象廳發出的警報后,立即通過電視和收音機等平臺進行播報;手機運營商則發送警報,強制所有用戶接收。由于是通過不同于普通通話和數據通信的優先路徑發送,因此通常不會有延遲的情況發生。
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之所以高效并相對精準,主要得益于遍布全境的地震儀,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擁有800個觀測點,而氣象廳設置的多功能型地震儀約有220個。
但“緊急地震速報”系統也有誤報的時候。2013年8月,日本氣象廳預測稱,奈良縣和大阪府將出現6到7級地震,但隨后并未觀測到有感地震。氣象廳解釋誤報的原因是,設置于三重縣海域的海底地震儀信號不知為何中斷,待信號恢復時,“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判斷認為“出現了很大搖晃”,由此發出了錯誤的信號。
對于“緊急地震速報”系統中的誤報現象,中村洋光表示,對震級和震度的推測目前還是有局限性。當多個地震同時發生時,很難分離識別,也就無法正確判級。
為了改善誤報的情況,日本氣象廳今年7月發布消息稱,計劃將“緊急地震速報”系統精準度在5年內從現在的60%提高到90%。氣象廳接受地震學家的建議,將分析地震波推測震中震級與根據實際觀測的數據推測震級兩種手段并行,以期提高速報的精準度。
中村洋光表示,2011年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再次為日本敲響了防災警鐘,目前日本正增設海底地震儀及深井地震儀(離地表約3500米),希望通過這些新觀測點的數據,進一步提高日本“緊急地震速報”系統的速度及準確度。(本報駐日本記者 賈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