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或不見——過去兩年一直困擾日本媒體人的話題昨天在日本輿論場上再次出現。中日兩國政府24日同時證實,已中斷兩年的兩國海洋事務高級別磋商本月23日至24日在中國青島重啟。不論在東京還是華盛頓,中日官員此次面對面都被視做兩國關系“初現轉圜”的信號,進而有人樂觀預言,安倍極力推動的“日中首腦會談”有機會在11月的雁棲湖畔(APEC首腦會談)實現。
“這是中日之間最新的緩和信號”,日本《外交學者》25日刊登學者蒂耶茲的文章稱,中日關系自2012年日本政府宣布購買釣魚島以來以“大頭朝下”的態勢一落千丈,安倍上臺后不但沒改善,反因他2013年參拜靖國神社以及今年解禁集體自衛權而進一步惡化。在如此緊張的局勢下,兩國能在海洋事務這一重大領域重啟磋商,已是“非常積極的信號”。文章認為,中日防務部門間如不能建立熱線,海上的零星摩擦很可能引爆全面熱戰。 24日,美國《華爾街日報》也因中日重啟海洋事務磋商認為兩國關系出現“明顯緩和”,文章認為,恢復磋商有兩大意義:緩和兩國領土爭端;為兩國領導人實現多年來首次會晤鋪路。
像《華爾街日報》這樣從“中日恢復海洋磋商”到“日中首腦會談”的聯想,25日東京輿論場上不少人也有。共同社當日猜測“中國對日政策“從此前拒絕對話轉變為對話路線”。日本《每日新聞》稱,前首相福田康夫7月在北京與習近平進行會談,提議在APEC峰會舉行日中首腦會談;8月在緬甸中國外長與日本外相有過交談;24日汪洋會見日本經濟代表團,中日關系改善的好兆頭已經出現。
呼吁首腦會談的聲音這一天也在日本政治圈出現,菅義偉25日表示,“中日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是事實,但兩國是世界第二、第三位的經濟大國,彼此肩負世界和平與繁榮的責任,首腦們會談交換意見極其有意義”。福田康夫25日發表演說,稱“兩國必須為目前像夫妻吵架般的現狀感到汗顏”,他呼吁兩國領導人“向前看并找到共識”。《朝日新聞》稱,正在美國的安倍22日對首腦會談表現“強烈意愿”。他表示,“首腦之間只需見面,握手交談,就有助于為地區和平做出更大貢獻”,談及APEC,他表示“屆時非常希望與習主席進行首腦會談”。
“只要看看此次海洋磋商的層級(副司局級),就會發現此次高級別磋商的級別并不很高,且會談主要領域限定在避免在海上出現危機,防止因對峙出現擦槍走火上”,25日,一名熟悉中日關系的觀察人士對《環球時報》表示,僅就此次磋商聯想到中日關系已然緩和,甚至認為首腦會談幾率大增,有些“想太多”。一名長期研究中國問題的日本資深媒體人同日對《環球時報》表示,避免海上沖突是中日間當務之急,能就此展開磋商自然是好事,但這是否意味著兩國關系好轉尚不確定。雖然日本輿論對兩國首腦11月會談表示樂觀,“但在我看來,事情沒那么簡單”。雙方的問題在于認識差距:日本認為只要首腦見面,一切麻煩都能解決,中方則認為見面必須有成果,但安倍目前只動動嘴,拿不出什么成果能讓中國認可,兩國關系未來還很難說。
中國社科院日本外交研究室主任呂耀東25日表示,這次雙方磋商是事務性的,談不上對雙邊關系發展做任何戰略性鋪墊,更談不上是中日高層會晤的某種序言。中方早提過中日首腦會談要在什么樣的環境下展開,過去,安倍是一直走在推進自己議程的軌道上,只不過進兩步退一步,那看似緩和的退的一步沒什么誠意可言。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25日對《環球時報》說,安倍執政已快兩年,但其被寄予厚望的“安倍經濟學”成效不佳,以前日元幣值過高,現在降低了,但出口仍無明顯改善;以前銀行不借錢給企業,企業無資金投資,現在銀行借錢了,企業卻發現政府把該投的資投了;以前日本通貨緊縮,現在通貨膨脹了,工資水平卻沒跟上,民間消費始終刺激不起來。在“安倍經濟學”失效情況下,中國成了安倍急于撈分的領域,目前日美無大摩擦,日歐關系融洽,日俄關系有小麻煩,日韓緩和有所進展,對安倍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了。
香港《南華早報》稱,北京對中日首腦會談有兩大前提條件:安倍不得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日本必須承認釣魚島存在領土爭端。如果雙方想促成會談,兩國都需要巨大的靈活性和想象力,“安倍和他的政府必須用行動為兩國找到共同基礎”。陳言認為,安倍應意識到,靠“價值觀外交”那套無法影響中國發展,而只要愿意,展現對話誠意對安倍來說并不難。【環球時報駐日、韓記者孫秀萍 李珍 王剛 環球時報記者 劉暢 劉洋 柳玉鵬 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