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今后的生活,生性樂觀的李小玲顯得十分無奈:兩個娃上學都要花錢,上次災后修房還外欠一萬多元的賬。就算政府能補償一部分,也是無力再蓋房了。三年受了兩次大災,實在不知道以后的日子咋過!
在中心村,像鞏俊富、李小玲這樣三年里遭受兩次洪水重創的受災戶就有十五六戶。
百年一遇變三年一遇,鐵峪鋪該走一條怎樣的重建之路
鐵峪鋪鎮屬中度水土流失區,立地條件差,人均只有幾分地。近年來,鐵峪鋪鎮每年夏季都發洪水災害,特別是2007年“7·28”百年一遇的洪水災害給該鎮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7·28”過后,國家和地方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進行的災后重建成果,又在這次洪災中毀于一旦。
從2007年的“7·28”到今年的“7·23”,百年一遇變三年一遇,屢遭洪魔侵襲的鐵峪鋪,到底該走一條怎樣的重建之路?
災后重建,科學的規劃是前提。鐵峪鋪鎮三年發生兩次百年不遇的水災,縣、鄉政府和各級相關部門對于造成災害的原因,抗災避災的措施,災后重建應到底該注意哪些問題等,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要結合當地的特點,制定出適應鐵峪鋪的發展思路和發展規劃。災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精心組織,不搞簡單復制型恢復。要集中力量,把各類資金捆綁起來使用,真正把重建后的抗災能力、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多途徑移民搬遷,也許是鐵峪鋪災后重建的最好出路。鐵峪鋪鎮的1.57萬人,主要分布在鐵河兩岸和北邊的幾條溝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沒有什么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迅速膨脹的人口壓力早已超過了這里的土地負載。因此,災后重建應與恢復生態結合起來,加大生態環境脆弱和生態位置重要地點的移民工程。在尚不具備外出移民條件的情況下,規劃整合土地等資源,實行相對集中的本村甚至本組就近移民搬遷,使處在不安全地帶的群眾能夠走出洪魔威脅的陰影,安居樂業,發展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