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李光正)2015年2月,農歷羊年新春佳節期間,我同放寒假閑居在家的女兒游覽了位于龍駒寨丹江北岸的船幫會館花戲樓,瞻仰了這座歷史名樓的雄姿,也欣賞了鑲嵌在樓上的三副古楹聯。訪古攬勝,臨江讀聯,一腔欣喜自不待言。
名樓大都是名聯的天下,千古名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大觀樓,無不懸掛著很多精彩的楹聯。層層樓臺、排排抱柱上的楹聯字字珠璣,沉淀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為名樓名閣增色不少。當然,丹鳳縣龍駒寨船幫會館花戲樓的楹聯也起著同樣的作用。始建于清嘉慶二十年(1815)的花戲樓,除了屈指可數的三副古楹聯外,并未給后人留下過多的詩詞。三副楹聯中,有一副楹聯是由八組人物浮雕圖案組成的“畫聯”,也稱之為“謎聯”,至今無人能解,正好給后人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文采典麗,氣魄宏大,是花戲樓給我留下的突出印象。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戲樓大門兩側的石雕楹聯“后元夷受封德昭千古,繼夏禹稱王福庇九江”語言質樸,內涵豐富,意境深遠,通俗易懂。聯語中的“后元夷”指的是輔佐大禹治水、開創太平盛世的上古先賢伯益,講述的是伯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在臨終前將帝位傳給伯益,伯益以“天下為公”為己任,高風亮節,主動將王位禪讓與帝禹之子啟的感人故事。丹江航運上的船工們尊治水功臣、厚德載物的伯益為“明王”、為水神,坐鎮江濱,平浪護航,不僅宣揚了做人的修身立德之道,也寄托了船工們對生活“安瀾普慶”的美好向往。戲樓臺口的楹聯“尋丹江一水,波涌江漢,浪拍集岸,駝馱幫挑,千帆萬火,古往今來,會館是史,史為之鑒;看商山白雪,嶝嵎嵬峨,四皓漿桿,葡萄香紫,千墅萬塅,秦楚輾去,園林作卷,卷示人志”更是出語不凡,氣勢磅礴。此聯運用現實主義的手法,通過對“丹江”“會館”“商山”“葡萄”“四皓”等船幫會館周邊標志性景物、人文歷史和方物特產的大筆勾勒,形象生動地再現了龍駒寨水旱碼頭的繁榮景象,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構思奇巧,寓意深刻,是花戲樓楹聯的另一特點。戲樓額坊中部懸掛有一塊巨大橫匾,上書“和聲鳴盛”四個楷書大字,橫匾兩旁豎匾上各垂四組人物浮雕圖案,構成一副“謎聯”,每副圖案中各有一人或三人,作各種姿態,組成故事,讓人生發出種種暢想。多少年來,數以萬計的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試圖破解,但都望樓興嘆,抱憾而歸。
盛世豈能無奇才?幾年前,當地政府曾懸賞巨資破譯謎聯,充分反映了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新的形勢下同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是用當代人的智慧詮釋和傳承傳統文化的一次有益的嘗試。但愿古人的聰明才智和今人的臆測推斷,能夠早日在歷史時空的座標上,碰撞出炫麗多彩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