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康 定)“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喲;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喲……”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響起這動人的旋律,身邊的男女老幼準會張口來上幾句,可見這首著名的民歌是多么的膾炙人口。
甲午年初夏,我翻過高高的二郎山,來到了跑馬山下,走進了康定城中。
跑馬山是川西名山貢嘎山向北延伸的余脈,它的全稱叫多吉帕姆仙女山,因為當地是藏、漢百姓共同生活的區域,口音不同,叫轉音成了“跑馬山”,久而久之,便以訛傳訛地叫了開來。
康定城是古來川藏茶馬古道上的一個著名驛站,舊稱打箭爐,清朝時設康定府,后改縣延用至今。這是一個夾在帕姆山與郭達山之間的狹長谷地,折多河從城中奔流而過,與從另一條山谷中奔涌而出的雅拉河匯合后始稱康定河,富有民族風格的各式建筑錯落有致地散布在幾條河流沿岸。這里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更久以前,它還曾是西康省的省會。
一曲《康定情歌》使高原古城名揚世界。它原來是當地人根據多吉帕姆仙女和康巴漢子郭達的美麗愛情傳說和當地流傳的“溜溜調”而哼唱的民歌小調,后來演變為現實版的愛情故事,則有兩個完全不同的版本。一說是上世紀30年代前后,四川自貢地區有一個在成都上大學的張姓男子,愛慕一塊兒上學的李姓女子,而這個李姓女子就是康定人。放假時他們一塊結伴到康定游玩,登上跑馬山時,張姓男子聽到了轉山牧人哼唱的溜溜調,覺得非常悅耳動聽,朗朗上口,即興填詞向李姓女子求愛。回到學校后,這首《跑馬溜溜的山上》很快就在同學們中間流傳開來。
另一說是上世紀50年代初,解放軍向西藏地區修公路,到達康定時,有一位宣傳隊的隊員去當地藏民區采風,聽到了這首“溜溜調”,覺得很好聽,就記了下來。過了幾年,他復員回南京,進了一個文藝團體,第二年為了參加一個藝術節,領導讓他創作一首合唱歌曲,他偶然翻到了以前所記的曲譜,經過加工改編并把它定名為《康定情歌》,在該屆藝術節上一下子爆紅。
兩個版本,人物、背景、故事大相徑庭,讓人不敢相信哪個是真實的。也許還有其他版本,但這都不妨礙《康定情歌》在幾十年的時間里流行全球,成為世界著名的十大情歌之一。而跑馬山作為《康定情歌》的發源地,則是不爭的事實,并成為眾多旅人的旅游目的地和愛情圣地。
如今,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在跑馬山情歌坪舉行的國際轉山會,已成為康定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各族人民在此聚會,在此狂歡,在此演繹了多少愛情故事。山上的情侶林、情侶池和遍山懸掛的連心鎖就是最好的見證。
夜幕降臨,城中心的人民廣場旁巨大的電子屏幕上,《康定情歌》的優美旋律在悠揚地循環播放,身著民族服裝的藏、漢等民族的群眾踏著節拍跳著歡快的鍋莊,盡情地舞蹈……
翌日凌晨,當我即將告別這里踏上新的旅途時,驀然回首,那輪彎月正端端地掛在康定溜溜的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