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我同意這個觀點,導游在整個帶團過程中要顧忌到旅游行程、游客安全、感受等等,很難方方面面都顧忌得到,比如公共場所游客拖鞋納涼,隨地吐痰等等,這些長期以來養成的不良習慣,并不是導游一時能改變的。更何況導游有時候給游客提醒,還會遭致游客的反感,反倒弄得不愉快。
觀點三:游客成熟度或隨旅游發展而有所提升
主持人:日前有媒體報道稱,80年代日本游客的不文明行為也頻遭詬病,游客的成熟度需要一個漸進過程,如何培養游客成熟度?
劉思敏:游客成熟度和素質的提高,需要一個漫長過程,不該操之過急。一個不文明人會在旅途中突然變得文明嗎?恐怕不會。實際上,旅途中的行為反映了游客平時的日常習慣,甚至產生放大效應。尤其是一個人在陌生的環境下,容易引發道德失范或放縱,自我約束力下降,再加上從眾心理作祟,一些平時不敢表現出來的行為,看見別人做了,自己也會跟著做,這是普遍現象。旅游人群當中,本就有層次之分,在出境旅游發展的初期,一部分游客表現得像暴發戶,忽略了旅游精神上的追求,既不入鄉問俗,也不入鄉隨俗,非常自我的去理解世界。當出境游發展進一步深入與成熟,這部分的游客或將越來越少,他們能找到世界對話更合適的途徑與方式。
陳瑤:人很多不好的一面往往在旅游中暴露,也可能是由于他們處在一個放松的狀態下,更容易暴露品行中不良的部分。以前我曾帶過一個教師團,以為教師為人師表,素質會高一些,其實不是。當時由于床位有限,需要游客們臨時調整床位,但他們并不能予以體諒,認為給了錢就可以理直氣壯,并不會估計別人的任何感受,這一點也引起了不少同行的共鳴,一些公務員團隊、教師團隊,平日里為人師表滿口仁義道德禮義廉恥,但在旅游中,并不能體現他們的高素質。游客成熟度一方面和旅游發展進程有關,但成熟和理性的旅游者一定是真正具有素質的公民,絕非說一套做一套。
觀點四:提高國民素質亟不可待
主持人:游客不文明行為也反映了國民素質的問題,提高素質并不是短期就能解決的問題。但這也是不可回避的關鍵問題。
劉思敏:文明素質的提高,本就是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對游客不文明的行為,不必上綱上線,甚至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尤其是出境游時,在境外一些法制健全的發達國家,當地的規章制度和法律已經較完善,游客只須遵守,一旦違反,當地也不會因為你是外地游客就讓你免于懲罰。而在中國,往往法不責眾,比如對隨地亂吐痰的行為,能重罰嗎?能罰弱勢群體50元,罰白領500元嗎?顯然不能。因此,并不能什么都依靠法律手段就能解決問題,執法有成本,而且執法也不能區別對待。
谷訓才:當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國民素質卻沒有同步提升,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深思。素質低或許現在并不影響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素質上不去,將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學歷高代表素質高嗎?顯然不是。缺乏素質教育教養,是我們國民教育中出現的大問題。如果在國內都做不好,在國外怎么可能做得好呢?要在國外表現得文明,在國內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要解決根本性問題,絕對不是一兩個倡導倡議能一蹴而就的,我們應該更多的呼吁做好國內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包括環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