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鎖山寺
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
山鄉婚俗
雕梁畫棟
本網訊 (王榮金 張有懷)秦嶺奇觀——山陽天竺山,這神奇秀麗的自然景觀沐浴在積淀深厚、交融薈萃的秦楚文化之中,并得以發掘,成為山陽縣旅游產業發展強勁的潛力和旺盛的生命源泉。
山陽地接秦尾楚頭,其中部的鶻嶺橫亙東西。而位于鶻嶺以南的天竺山既是綿延數千里的大秦嶺呈現給世人嘆為觀止的奇觀,又是秦楚文明史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上,山陽曾是秦、楚,楚、漢,宋、金,金、元之間反復爭奪的戰場。天竺山所在的鶻嶺這道天然屏障,自然就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而天竺山更是鎮守邊關的要塞,僅宋代幾十年間在這里就烽火不斷。據山陽縣志載,天竺山僧道關曾是北宋蠻王拒楊文廣的戰場。宋紹興三年(1133年)正月,金兀術親統大軍由商州進山陽,沿天竺山一路打殺到湖北。紹興十二年,宋金議和,秦檜“割鶻嶺之半畀金”的界畔就是壁立千仞的天竺山。之后的數十年間,宋金雖然議和,但兩軍在天竺山下的對峙交鋒依然十分激烈。紹興十二年(1142年),宋將邵隆不肯割地,在被調守金州后,仍出兵豐陽,在天竺山一帶與之展開激烈交戰,給金兵以重創;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宋抗金武裝首領王彥率軍把金兵從天竺山直趕到商州以北,還俘虜了金將完顏守能,收復了豐陽、商州;南宋的起初一段時間,宋金兩軍在天竺山上就反復攻守爭奪了數十年。千百年來烽火燒焦了天竺山上多少土地,多少生命湮沒于這一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上。
天竺山又名天柱山。稱其為天柱山,是緣于在綿延的大山中突然兀起一圍300余米,高500余米,直插云霄的石柱。這石柱若鶴立雞群,又如眾星捧月。
天竺山這一稱謂卻與宗教文化有關。唐代以來,天竺山就一直是佛、道更替,你來我往,文人墨客也于其間流連駐足。據山陽初志記載,唐貞觀年間,佛教傳到山陽,慧遠禪師曾杖錫天竺山,造云蓋寺。羅公遠、呂洞賓、李慧、慧遠禪師都先后在山上從事宗教活動。唐代詩人白居易、賈島曾駐足天竺山云蓋寺,留下了“云遮菩薩頂,瓦蓋眾僧堂”的詩句。宋代嘉佑年間,著名理學家邵雍在天竺山隱居八年,潛心研究易經,留下了《周易參同契》等著作,并在《棲天柱山》詩中寫到:“一簇煙嵐鎖亂云,孤高天柱好棲真”;“萬古千秋名同姓,得隨天柱數峰存”。順治年間,蜀僧超古也卓錫天竺山,并于山麓碾子石鑿洞藏經460部。因天竺乃佛教發源地,故稱天柱山為天竺山。如今,天竺山既是商洛道教發祥地,又是商洛道教活動中心。近期,天竺山旅游開發還將在山上建邵雍廣場,開設邵雍論壇,把這里建成道教研究中心,力爭把天竺山森林公園打造為中國秦嶺宗教旅游勝地。
近年來,山陽縣委、縣政府緊抓天竺山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的歷史性機遇,積極保護、利用天竺山自然資源和傳統文化遺產,組織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單位,在天竺山景區重點挖掘和打造道教文化,建設亭臺及山頂標志建筑,沿途設置具有道教文化思想的標志、標識,投資數億元開發建設,打造景區的旅游文化品牌。
同時,該縣積極挖掘秦楚文化和山區民俗文化,發掘小戲、小調等原生態曲藝節目,引導、扶持組建民間社火隊、秧歌隊、龍獅隊、鑼鼓隊等民俗演藝團體,開展特色演藝進景區活動,豐富景區文化內涵。并大力開發山陽天竺山酒、石磨豆腐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把神仙葉涼粉、漫川八大件、中村掛面等多種農家土特產、風味小吃融入旅游餐飲文化市場。精心籌辦天竺山大型開園文藝匯演,策劃組織“天竺山杯”山陽旅游形象大使、天竺山盛大開園、“天竺山杯”登山比賽、百家旅行社進景區等活動,組織拍攝《多彩山陽》電視風光片,邀請著名詞作家石順義和曲作家陳彤創作了旅游推介歌曲《天竺山》,打造融體驗秦風楚韻與飲食、購物、娛樂為一體的“山水秦嶺·多彩山陽”旅游目的地和“秦嶺奇觀·山陽天竺山”旅游景區品牌,鑄造山陽旅游的金質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