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柞水觀溶洞已是二十年的奢望。
1988年,我在西安讀書,便聽人言柞水溶洞極為壯美,苦于山高路險,沒有成行。為了慰藉心靈,我獨自去藍田看了一回溶洞,算是對溶洞有了膚淺認識。
今年4月,前賢劉君來,閑聊中談及包(頭)茂(名)公路西安柞水段開通,到柞水看溶洞已成熱點,而且來回一天,花費僅百余元,他已決定明日成行。劉君一席話勾起我二十年的欲望,心里實在艷羨劉君瀟灑。相隔數日,我意外地得到去柞水的機遇,真是喜從天降。
汽車駛上寬闊的包茂公路,一路鉆山越嶺,只見青山滴翠,跌宕起伏,令人目不暇接。正當賞心悅目之際,耳畔傳來導游小姐親切的家鄉方言:我們現在通過的是秦嶺終南山隧道。該隧道為雙向4車道,單向全長18.02公里,雙向全長36.04公里,為亞洲長度雙向第一,單向第二的隧道。秦嶺終南山隧道是我國工程技術人員歷時四年零九個月獨立設計完成,總投資4.6億元。隧道的修通,使西安到柞水的路程縮短了200多公里。
“看,快出隧道了。 ”有游客激動起來。
“離出隧道還有一段路程,”導游小姐更正道,“終南山隧道的設施是一流的。為了解決游客長時間在隧道內行進,空氣稀薄、缺氧的問題,工程技術人員在隧道內裝有換氣設備。因為汽車在隧道內要行使15分鐘,旅客難免會出現眼疲勞,工程技術人員在整個隧道內制作了人造藍天白云三處,剛才大家看到的便是一處。”
駛出隧道,迎面一條溪水向南流去,這便是柞水名河干佑河了。見到了它,我們也從黃河水系到了長江水系。走不多久,一幅標語赫然驚現:一江清水送北京。但見河坡石砌,還吊有花盆,這一獨特景象為我先前未見。
柞水地處秦嶺南坡,因柞樹成林,兼有柞水流過而得名。早在商代初期柞水就有人類活動,皆因“巖崖峨嵋,林溪道隘”而“商農不茂,庶民憂困”,又由于其毗鄰京兆,歷代成為“兵家必爭,扼守之地”。從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到唐高宗繼位的歷代王朝,多將柞水劃為流放區。
自柞水縣城沿干佑河東南行約1小時到達石甕鎮。這里四周山峰聳峙,中間一水清流,人如在甕中。半山一山門,上書“柞水溶洞”。我們拾級而上,進一洞中,初極窄狹,又暗極。循著幽幽的燈光行進,時有奇石怪壁擋道,左轉右彎,鞠躬側身,小心慢行,人似入了地獄。忽有一空曠之所在,身前身后,頭頂腳下,遍生巨石細筍,尖牙粗柱,令人毛骨悚然。幽暗的燈光下影影綽綽的現出一條昂首的臥龍,龍頭眉目清晰,口鼻似有氣息浮出,屈伸的身體長達15米,骨骼顯現,肌理昭然,難怪此處名曰龍宮。
側身出龍宮,扶梯而上,過數十米通道,眼前豁然開朗,游人喧嘩聲、怦怦以手擊石聲混在一處,不知遠近。舉頭似蒼穹,深邃不可知,環顧曠闊不可量。登上仙人橋,宛若有叮叮滴水聲。抬頭望去,遠處高臺上孫猴左手握棒,右手搭涼棚遠眺。目光所及,提籃美女纖然獨行。忽見一道光柱投過來,仿佛黑夜中的電光。相傳唐時,有一毛姓姑娘上山采藥,不慎跌入深不可測的洞中,因禍得福,發現了溶洞。毛姑娘就是從射進光柱的豁口處掉下來的。我想,這溶洞藏身深山5——10萬年,孤寂無人知,偏就毛姑娘不經意間發現了它,從此一鳴驚人。
思緒還未從毛妹的傳說中走出來,兩尊雙手合十的佛像迎立道旁。佛像皆寬衣長臉,身材修頎,面露微笑。佛指所示,一尊巨佛巋然穩坐,身旁濟公活佛舉扇斜臥,憨態可掬。欲要觀佛,先得進一道門:兩根通直玉柱挺立,松松的懸掛半合的幕布。玉柱光滑潤澤,石幕柔軟有絲質。來到巨佛前,以手扣佛趾,嘭嘭如擊甕。繼續前行,見另一番勝景:有飛瀑流泄,有萬竹拔節而起,有天鷹翔云,有魚出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