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埋葬方式上,李靜訓將近26平方米的墓室內除了1方墓志、4塊殘磚與石棺槨之外未放置其他物件。“隋代使用的石質葬具,以石棺床較為普遍,但石棺槨,即便是普通式樣,其使用人群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王原茵說,“在李靜訓之前,房形石葬具的使用者屈指可數,且隋唐兩代的文獻中都沒有什么品階的官員方可使用石葬具的規定,我們從隋至唐安史之亂以前所出土的使用石葬具的墓主情況分析,石槨、石棺僅用于一品以上的皇室成員和有特殊貢獻的勛臣。李靜訓是皇太后的寵孫,死后享用石槨、石棺,當屬于特加優厚。”
女童的殊榮?
李靜訓墓不僅石棺豪華,墓內的陪葬器物也極為豐富、精美,這是已發掘的隋代其他墓葬中所沒有過的。累計230余件的隨葬物品皆置于石槨、石棺中間不足3平方米的狹窄空間內,除一般常見的陶俑及少數陶器外,還出土了大批珍寶,如金器,有嵌珠寶金項鏈、嵌珠寶金翎、金戒指、金杯、金釵飾品等,以及玻璃器、玉石器、鋼鐵器、骨、木漆器和絲織品等。其中,金項鏈和金鐲是波斯的制品,玻璃瓶和所盛香水也來自國外。從這些隨葬品中可以看出:陶俑和陶器屬于儀仗類的殉葬品。陶、瓷、銅、鐵、骨、木、漆器是日常服御器,種類齊全,幾乎是把死者生前所需的日常物品一件不漏地都殉葬了。對于一個年僅9歲的女童而言,即便是生前如何深受寵溺,也還是超出了一般禮制所允許的范圍。
對此,王原茵解釋說,“通過對墓志銘文的解讀,我們推測主辦李靜訓喪事的極有可能便是楊麗華。首先,楊麗華對李靜訓這個外孫女傾注了太多感情;其次,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楊麗華生性倔強,是個行事頗有主見的女子,她對楊堅取北周而代之的行為始終不能釋懷,從墓志中‘周皇太后’的稱謂便可見一斑;第三,自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建塔供舍利之風日盛,隋文帝在位期間更是大興佛事,楊麗華既是北周皇后又是隋朝公主,且她本人也浸淫佛法,對于房形石葬具在禮制中的特殊含義自然非常了解。”
這樣看來,楊麗華命人雕刻具有宮室外觀的華美葬具給她心愛的外孫女,并仿效舍利的埋葬方式,將其置于石棺中,并在石槨及石棺瓦當上刻有“開者必死”這樣極其少見的嚴厲詛咒文字,并選擇萬善尼寺作為李靜訓的棲息之地,可謂合情合理,也煞費苦心,“這樣一來可以保佑李靜訓墓永固,二來楊麗華本人也可經常前往追念。”
一個年僅9歲的小女孩,生前錦衣玉食,死后享受厚葬,只因為她是皇親國戚的特殊身份。與其說這座墓是李靜訓本人地位的反映,不如說是她復雜的社會關系在其窀穸之所的一種折射。李靜訓的父母雙方與皇室親密而微妙的關系,喪事操辦者的性格和情感以及個人的信仰,最后都轉化為實物形式體現在她死后的安厝之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