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黃埔軍校史,即是堅持還是背離孫中山倡導的黃埔精神的歷史。 在它所培養的為中華民族獨立而浴血奮斗、為中華民族團結統一而奔走呼號的眾多黃埔生中,產生了一批令人景仰的女軍官。
趙一曼(1905—1936)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四川宜賓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同年加入中共。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被派赴東北。1935年春任珠河縣鐵道北區區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同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負傷被俘,在獄中堅貞不屈,1936年8月28日英勇就義。
武漢分校成立時,中國派出許多同志到軍校工作,如惲代英任政治教官,他還分管女生隊的工作,施存統任政治部主任,葉鏞、陸更夫在政治部擔任重要職務。政治教官高語罕、譚平山、沈雁冰、李達、李漢俊、許德王行等,也多系共產黨員,中下級軍事和政治干部大半是共產黨員,如徐向前任政治大隊第1隊隊長,彭漪蘭、鐘復光任女生隊指導員,陳毅“表面上當文書,實際上是共產黨委書記”。李鳴珂任黨的聯絡員,等等。
這些黨員大都能夠以身作則。當時蔣介石只是掛名校長,校長一職實由鄧演達代理,而“日常工作由惲代英同志實際主持。”這樣一來,黨的方針政策在分校能充分實現,體現了黨對分校的直接領導,特別是在校級領導人中,從而提高了學員的政治素質,使其忠于革命。
213人的女生隊,有的已當母親,有的還纏過足;年齡和文化程度參差不齊,但都敢于沖破封建藩籬,投身革命
1926年2月,有183名女生正式入學,加上南湖學兵團30名女生被并入黃埔軍校女生隊,女生隊從而擴大為213人。 黃埔軍校女生隊中有的是在校大學生,相當一部分是中學生。有的已當了母親,有的還纏過足。從出身、年齡、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來看,大都參差不齊。其中蕭楚女、惲代英在重慶、瀘州時的學生接受革命影響較早,有一定的理論水平;有的在抵制仇貨等愛國運動中,作出過很大貢獻,但是其他一些人,基本上是“愛國有心,知識不足。”無論怎樣,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敢于沖破封建藩籬,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