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出版的《自然》雜志介紹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的一項成果。他們發現了目前已知的世界最古老最完整的靈長類化石骨架。這一發現對于確定類人猿與其它靈長類的分異時間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關鍵的證據,是近年來古靈長類和古人類學研究領域一項里程碑式的發現。
這件化石被命名為“阿喀琉斯基猴”,發現于我國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積中,距今5500萬年。這個骨架比以前知道的發現于德國梅瑟爾的達爾文猴和美國懷俄明的假熊猴整整早了700萬年。而且,阿喀琉斯基猴在靈長類的系統演化樹上與我們人類同屬于一個大的支系,而達爾文猴和假熊猴則屬于另外一個分支,是現生狐猴的遠親,與人類的親緣關系更遠。
倪喜軍領導的國際小組采用最先進的、超高精度的同步輻射CT掃描技術,數字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巖石中的化石骨骼和印痕。
同是作者之一的美國卡耐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克里斯托弗·比爾德博士說,與其它已知的靈長類相比,阿喀琉斯基猴就像一個怪胎,它長著類人猿的腳,卻有更原始靈長類的牙齒、胳膊和腿,它的眼睛也出奇的小。所有這些都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改寫類人猿的演化歷史。
通過統計學分析,倪喜軍團隊推測阿喀琉斯基猴的體重僅有20—30克,比現生最小的倭狐猴略小一些。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丹尼爾·季博教授指出,阿喀琉斯基猴如此小的個體和它非?;傻南到y演化位置,證明最早的靈長類動物,包括眼鏡猴、狝猴、猩猩和人類的共同祖先,都是非常小的。這顛覆了原先認為的類人猿的早期類型與某些現生類人猿在體型大小上相差無幾的觀點。
根據生態復原,阿喀琉斯基猴應該是一種小型的非常活躍的靈長類,在白天活動,善于跳躍,依靠視力用手來捕食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