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河北省滄州市文物局了解到,在該市滄縣舊州鎮發現的上百噸宋代時期熔毀在一起的鐵錢幣,其成因有“鑄錢說”“毀錢說”“錢庫說”等,但由于史料沒有明確記載,至今謎底仍未解開。
據滄州市文物局鐵獅子管理處負責人馬春志介紹,滄縣舊州鎮的鐵錢最早出土于1997年,已經出土的鐵錢幣約50噸。他說:“這些鐵錢粘連在一起,最大的一塊達7噸重。”據文物專家勘探,目前埋藏于地下的鐵錢幣超過50噸。
記者在滄縣舊州鎮鐵錢幣埋藏地看到,一些銹跡斑斑的鐵錢塊露出了地表,部分錢幣字跡依稀可辨。這些鐵錢幣有北宋年間的“大觀通寶”和“政和通寶”,以及唐末的“大和通寶”等,時間跨度300多年。
滄州市文物局局長王玉芳介紹說,由于史料少有記載,專家推測鐵錢幣埋藏地可能是一個造幣廠。不過,這種推測被一些專家否定。他們認為,這個地方在宋代時期是邊關,應該不會設有造幣廠。
相對于“鑄幣廠”之說,也有許多專家傾向“毀錢說”。在這些專家看來,粘連在一起的鐵錢幣有明顯火燒熔毀痕跡,而且一串串比較整齊,或許是特意被運到這個地方集中燒毀。持反對觀點的專家則認為,從內地把大量錢幣運到邊關燒毀,既沒有必要,也是浪費。
還有專家根據當時史料和背景分析認為,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時期后晉皇帝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于北方少數民族契丹,導致中原失去與北方游牧民族的防線。宋朝建立政權后,開始致力于收復失地。這些被毀鐵錢幣應是宋朝為收復被燕云十六州囤積的軍費或贖地款。后來遼宋之間展開激戰,宋朝戰敗,在撤走之前,為了不使大量金錢落入遼軍之手,宋軍把不便攜帶的大量錢幣熔毀。
王玉芳說,無論“鑄錢說”“毀錢說”還是“錢庫說”都有一定道理,但這些鐵錢疙瘩的確切成因還需要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