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多少古籍由于蟲蛀、酸化等原因,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這個數字已很難精確統計。“600年前的古籍論頁賣;400年前的古籍論冊賣;元代以前的古籍論塊(殘頁)賣。”這條在收藏界流傳已久的定律,似乎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古籍的現狀。
曾有學者估算,我國現存古籍的數量至少在3500萬到4000萬冊以上。除了國家收藏單位圖書館、博物館、文獻收藏單位以外,民間還有大量古籍藏于個人、寺廟。我國古籍“家底”驚人,消亡速度也同樣觸目驚心。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跟古籍修復打了20多年交道的張品芳說,僅從1996年上海圖書館成立古籍保護小組算起,經她和同事之手修復的古籍就不下5萬冊,“破損的原因大多是蟲蛀,有的整冊書都被咬穿了,損失無法挽回。”
古籍保護中的蟲害防治,歷來是藏書機構極為重視的課題。記者采訪多位業內人士了解到,傳統防蛀手段中藥物毒性較大,目前的防蛀手段已經有了很大改進,比較多的藏書機構采用樟腦精,對人體無毒,但缺點是對于書蠹只有趨避作用,不能殺滅,且需要每年定期更換。通過低溫物理殺蟲也是較為普遍的做法。國家圖書館就采用低溫冷凍法進行殺蟲,所有圖書在入庫前都將在-22℃到-25℃中冷凍7天左右。還有不少有條件的機構采用真空充氮滅蟲殺菌設備,上海檔案館就采用這種方法,殺滅效果好,對人體無毒無害,消毒過程中對書籍也不造成損傷,但花費相對較高,需要配備專人負責設備使用維護。
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無毒無害、簡便有效的方法,在現有條件下讓古籍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在上海圖書館善本書庫,疊放的古籍間,差不多每隔1.5厘米的書間就夾著一張薄薄的淡黃色紙。張品芳說,這是上海圖書館研制成功的“防蠹紙2號”,可以在長達5年的有效期內有效阻斷蠹蟲對古籍的蛀蝕危害,為圖書館界、檔案界提供了一種短期殺滅與長期防治相結合的古籍防蛀解決方案。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副主任陳建華介紹,作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上海圖書館肩負著館藏170余萬冊珍貴古籍文獻的保藏保護工作。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圖書館就著手“用擬除蟲菊酯對館藏圖書、資料防蛀方法的研究”科研項目,研制出“防蠹紙1號”,彌補了傳統化學與物理滅蟲防蛀法的諸多不足。項目獲得了國家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及上海市文化局科技進步一等獎。“防蠹紙2號”的防蟲防蛀性能和安全性則進一步提高——選取多種擬除蟲菊酯進行純化、復配,并通過增效劑提高熏蒸效果、增強藥物活性,對文獻紙張、字跡均無任何損傷和影響。復合配方也解決了蠹蟲的抗藥性反應問題。
給古籍穿上“防蠹衣”并非一勞永逸。張品芳擔憂的是,古籍修復的速度遠遠跟不上古籍消亡的速度。她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地區在職古籍修復專業人員約25人,40歲以下的約16人。一般破損較嚴重的古籍,一個修復師每天能修復一兩頁就算不錯了,破損較輕的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復8到10頁。“古籍保護就是和時間賽跑。由于環境污染和人為原因,古籍的酸化和老化在加快,我們的保護還處在入門階段,和國際上有關溫度、濕度等控制標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經費投入不足,保護和修復人才匱乏,要呵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只有做得更多,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