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12月25日)從陜西省文物局獲悉,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去年11月至今年12月以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周原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對位于陜西省扶風縣的周原遺址東部邊緣的姚家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共鉆探發現西周時期墓葬和車馬坑130座,其中包括兩座帶一條墓道的大墓。此次考古出土了大量青銅器、玉石器、骨蚌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
據專家介紹,考古隊對不同墓向、不同等級、不同墓及不同墓列的44座墓葬、1座馬坑和1座車馬坑進行了發掘。初步推斷該墓地起始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期偏早階段,延續使用至西周晚期。
該墓地是一處單純的墓地,可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墓葬均為南北向,墓葬規模較大;南區墓葬均為東西向,均為小型墓葬。姚家墓地是周原遺址目前唯一一處墓地范圍和墓葬數量均清楚的墓地。特別是以往在周原遺址,僅發現了1座帶墓道的西周大墓,而此次姚家墓地兩座帶墓道大墓的發現,可有助于更深入研究周原遺址各墓地的等級與性質。東西向墓葬與南北向墓葬,分兩區共處一個墓地的現象,未見于以往周原地區西周時期墓地中。
姚家墓地中小型墓葬特征基本相同于周原以往發掘墓葬,但個別墓葬隨葬陶甗、陶丸、橢圓形小石子等特征系周原地區首見。雖發掘墓葬均遭嚴重盜擾,但仍劫余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石器、骨蚌器、原始瓷器和陶器等。值得提出的是,在一些中型墓中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玉器與原始瓷器,如M23中的龍鳳紋玉牌、M18中的玉鸚鵡與圓雕玉伏獸,堪為玉器中的精品;M30出土的原始瓷簋、觚,在周原地區乃至全國尚屬首次發現,為探討北方原始瓷器產地這一長期聚訟不決的難題提供了新的資料。
兩座帶墓道大墓形制特殊,M7墓室四角各有一條窄而短的斜道,與北京琉璃河遺址M1193四角“墓道”形制相類,M8墓道整體呈弧形彎曲,此形制墓道以往僅在殷墟西區與應國墓地發現過兩座。如此形制差異甚大的帶墓道大墓共屬同一墓區的現象,在以往全國西周墓地中尚未見到,兩座大墓族屬與墓地的性質,目前也因此而難以明斷。
為尋找與姚家墓地對應的居址遺存,進而深入認識聚落形態,考古隊對周原遺址東部邊緣區域進行了詳細調查,調查面積約8平方公里。調查結果初步揭示了該區域的形成過程,首次確定了周原遺址西周早期的東部邊界,進一步明確了周原遺址西周時期聚落的東部邊界。本次調查特別重視對“空白斷坎”和“空白區域”的調查與記錄,另外還注重了調查區域微地貌的記錄與形成原因的調查判斷,并藉此初步劃分了調查區域的功能區。發現周原遺址東部邊緣區域的聚落形態屬“居葬分離”模式,不同于周原遺址西周聚落中心區域“居葬一處”的聚落特征。
在調查的基礎上,考古隊對許家北與姚家西兩個地點鉆探了約15萬平方米。許家北的小范圍鉆探,發現了兩條壕溝和7座墓葬,以及一些灰坑,初步確認了該區域的居址性質。姚家西的大規模鉆探,發現了大量居址遺存以及少量墓葬,不僅確認了該居址區的范圍,而且還對居址內涵有了初步了解。兩地點之間的“條帶式鉆探”,了解兩地點間的空白區域,確認了兩區域居址遺存應分屬兩個不同的功能區。
為進一步了解兩地點遺存特征,兩處共試掘居址遺存約108平方米。在姚西居址區發現了一處制作(鹿)角鏃的作坊,不僅基本搞清了角鏃制作的工序與工藝,還初步認為以往周原遺址發現的所謂“骨鏃”,應多為“角鏃”。這是西周文化中首次發現的角鏃作坊。另外,在姚西居址區的個別灰坑中,還發現了3塊陶范、少量銅渣,以及兩件制銅工具“螺絲釘狀陶管”,表明該居址區或其附近還應有鑄銅作坊。這些遺存的發現,將有助于周原聚落手工業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