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由墓道、墓門和正室組合而成。墓室平面變化多樣,有方形、長方形、矩形、前窄后寬形、長方圓角形。墓室進深4—6米,寬3—8米,高2—5米左右。有無墓道則視所處巖壁的地勢而定,一般墓道都很短,在1—2米之間。墓門多呈長方形,有單層門框。主室為縱長方形時,墓門多在正中位置;主室為橫長方形時,墓門位置多不固定,或左或右或居正中。墓內附屬設施常見的有壁龕、燈臺、耳室、水井、水池、排水溝、石棺臺和灶臺等。
專家介紹,崖墓是鑲嵌在巖壁里的,從外面看只是一個洞口,而懸棺因為有半截漏在外面,從外面還是清楚可見。不過,不管是崖墓還是懸棺,都是墓葬的一種形式。
——釋疑——
崖墓的開鑿者,可能是訓練有素的長安團隊
“墓主人很有可能不是商洛當地人,而是經濟較為發達、生活較為富裕的古長安城里的富貴商賈,崖墓甚至可能是貴族墓地。”據王館長介紹,以當時的生產力、財力和人力而言,這種規格的崖墓絕不會是居于商洛的先人們為自己開鑿??脊虐l現商洛的漢代崖墓有個普遍的特征——非常隱蔽,崖墓周圍幾乎沒有人類活動所留下的痕跡。
王館長認為:“按照當時的生產條件,開鑿崖墓這樣浩大的工程,能在沒有留下生活痕跡且短時間內完成,實在是不可思議。由此可以推斷商洛漢代崖墓的開鑿者,很可能是一批訓練有素、以此為生的專業隊伍。而這批隊伍極有可能也來自當時的經濟中心——長安城。另外從出土的陪葬品等物件上也可初步確定。”
目前,商洛崖墓的研究已從斷代課題轉至對墓主人的探究。
■相關新聞
陜北首次發現大規模“崖墓”
隨著文物普查深入進行,陜西省文物工作者日前在神木縣高家堡鎮發現了一處大規模“崖墓”,雖然個別保存較好,但多數遭到自然和人為嚴重破壞,亟待加強保護。
陜西北部的延安與榆林地區石窟眾多,尤以明代石窟群聞名。以榆林地區明代石窟群為例,代表性的就有紅石峽石窟群、安崖鄉金佛寺石窟群、神木東山萬佛洞、高家堡千佛洞和萬佛洞,以及米脂縣萬佛洞等。
神木縣文物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磊說,高家堡一直是神木的“小江南”,其千佛洞和萬佛洞建筑精美遠近聞名,在二者之間的崖壁上存在著許多“崖墓”,受十多年前采石之害部分被炸掉了,如今保存下來較好的仍整齊排列在崖壁之上。
記者在高家堡萬佛洞旁的崖壁上看到,高達十米的巖壁上一個個精工雕刻而成的“房屋”一字排開,其間填土中時有人骨露出,多數不見保存物存在。但是“房屋”的檐楣之上,一些依稀可見的文字仍十分顯眼,其內容為“明處士郭公王……墓志”等。
專家認為,明代西北的政治、軍事、交通中心由延安北移榆林,設延綏鎮,置榆林衛,成為防御河套蒙古的九邊軍事重鎮之一。明代大規模的開窟造像,就是隨著長城堡寨的修建發展起來的民間雕刻藝術,崖墓對于理解其時的社會風俗等具有重要意義。
尋訪四川石城山民族崖墓群
石城山民族崖墓群位于四川宜賓市宜賓縣,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了從漢朝開始一直延續到宋明時期的僰人文化及在這一時期的生活狀況,對僰人文化的歷史研究有積極的研究作用。
宜賓縣科教文衛工委主任鄭啟友介紹,石城山崖墓群有5個分布點,總共 177座,分別是位于宜賓縣橫江古鎮北斗巖的宋代崖墓群,位于宜賓縣雙龍鎮五星村天堂溝宋代崖墓群、水井村西北雷打石明代崖墓群,位于宜賓縣城西60公里復龍鄉春天村三十六臂山巖壁上宋至明代崖墓群、慶高村黑石頭明代崖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