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崽嶺緊靠一座名為陳家山的大山,嶺上叢林密布,太陽很難直射進入。黃福先說,即便大熱天走進鬼崽嶺也能感到陰森森的。可能就是這個原因,當地居民視此處為禁地,只有家中或是村里遭遇大災,才會來此祭奠。“直到‘文革’破四舊,人們才成群結隊來到這里。很多沒有頭的石像,都是那時候給砸的。”黃福先說。
但石像建于何時,又是為誰修建的?當地人也說不清楚。
劉衛東告訴記者,宋代文獻中已能找到對石像群的記載。石像堆不遠處,有一塊立于清光緒二十九年的石碑,碑文由當地秀才徐詠撰寫。碑文上寫道:“有奇石自土中出,俱類人形,高者不滿三尺,小者略有數寸,奇形萬狀……然能禍福人、生死人……此陰兵也,夜從山下來,聞雞鳴而化石……”
碑文上的文字帶有明顯的神話色彩,但對于石像群的來歷和用途,卻語焉不詳。
為了便于研究,劉衛東從湖南借回了幾尊石像。記者看到,有的石像方面高鼻,雖然眉目不清,但很明顯是坐著的石人,還有些的確能夠看出穿著鎧甲。但有些沒有頭的石像,一時還真分辨不出來是石像,還是一塊毫不稀奇的大石頭。劉衛東指著一塊身上有一條白線的石像對記者說:“這尊石像從中間斷開了,由于年代久遠,裂縫處填入了其它物質,又把它給粘合上了。這種變化沒有幾千甚至上萬年的時間很難形成。”
如何保護尚不確定
對于這一石像群的斷代和歷史價值,文物界看法不一。日前,湖南省文物普查辦副主任吳順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鬼崽嶺遺址是一種未知文化現象的實物證據,應屬于原始宗教信仰行為,與傳統的道教、佛教有所區別。從石像的雕刻手法、服飾盔甲的特征,通過橫向對比,形成年代應在唐宋時期,再早則沒有證據。也有專家表示,從目前的發現和研究來看,鬼崽嶺石像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遠不能與秦始皇兵馬俑相提并論。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有村民拿著鬼崽嶺的石像到文物部門鑒定。但由于石像風化太過嚴重,有的已經面目全非,這批石像并沒有引起文物部門的注意,所以一直默默無聞。
其實,就算在道縣當地,鬼崽嶺古石像群的名頭也并不響亮。黃福先告訴記者,雖然身為道縣人,但直到他2002年就任道縣文化局局長才第一次知道,大山深處有這樣一處規模浩大的石像群。
第一次探訪鬼崽嶺的經歷,他至今記憶猶新:“埋在地下的保存比較完好,但地面上的被破壞得很嚴重,殘骸散落一地。”
黃福先告訴記者,由于體型較小,石像非常容易被搬走。據他所知現在散落在外的石像有上千尊。由于當地經濟并不發達,很難對石像進行實質性保護,更別說研究了。目前他們只是在鬼崽嶺有石像的地方圍了一圈鐵絲,并派專人日夜看守。
據了解,目前鬼崽嶺古石像群已經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申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對于日后的保護和研究,目前文物部門尚無明確說法。
猜 測
三期石像用途各異
鬼崽嶺上數以萬計的石像是做什么用的?始建于何時?一直困擾著考古專家。有人認為它始建于漢代,也有人認為建于唐以前,但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副研究員劉衛東卻認為它的修建年代遠遠比人們想象的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