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之吳三桂“漢奸”“賣國”,實在太苛。其時,吳三桂已經沒有選擇。何況明朝亡于李自成,而非滿清。中國又豈是吳三桂一人可以賣得了的?也太抬高吳三桂了。
10.李自成兵敗
在事實上,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外。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軍紀相當的嚴明。
大順軍在北京一共經歷了四十二天。大順政權當時占領的范圍,包括了整個西北、華北、山東、河南兩省、湖北、江蘇的部分地區。
大順政權的主要政策包括:一、接管政權,穩定人心。二、向南方地區派兵占據要地、委派地方官穩定地方。三、調軍南下,準備南征南明朝廷。四、準備即位有關事宜。五、清點府庫,沒收皇宮、宗室、勛戚、太監的財產,打擊官僚。
就這些政策來看,李自成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也不存在急劇腐化,政策并沒有任何錯誤。經歷山海關兵敗后才出現軍紀問題,但總的來說,李自成的失敗并不是因為腐化問題。
那么李自成失敗在哪兒呢?
一、人才的錄用。
李自成文官除牛金星、顧君恩外,其他多是明朝降官。大順政權后期缺少的是了解情況、統籌全局、能夠制定戰略方針的人才。投降大順政權的明朝官員中,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其中有的后來被清廷選拔為六部首腦甚至大學士。可是大順政權規定的是文官受武將節制制度,要求的是起義將領居于支配地位,對降官不能重用,這就是戰略上的最大錯誤。
李自成過于迷信軍事上的勝利,在政治上沒有作為。這與他缺乏政治上的遠見和不能夠重視政治治理人才有關。他的軍餉主要來自追贓助餉,這樣能夠做到不擾民而補給充足,但是畢竟不是長遠之計,軍隊龐大需要大筆的開銷,樹敵多,沒有開展農業生產,缺乏合適的政策在占領地上實行,沒有得到農民的支持,看上去占領大片領土,其實并沒有良好的治理,而這些政治上的政策不是武將能夠了解的。一旦兵敗,馬上就不可收拾,號稱百萬大軍的大順軍之所以到后期毫無抵抗力,一敗涂地,也就是這個原因。
滿清在入關以前就網羅了范文程、洪承疇等人,在決定戰略方針時能夠征求他們的意見;入關以后,對明、順兩個政權的官員一概收攬,還多次命令已經投降的漢族官員推薦人才,動員他們寫信招降。對曾經對仗的敵人也以前所未有的器量容納。
可見人才只有在能夠重用他們的君王手下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二、追贓助餉。
大順政權堅持“三年免征”賦稅政策,通過沒收明內帑、宗室、勛戚、太監的家產和對明朝官員實行追贓助餉的辦法,來解決財政問題。攻克北京后,繳獲屬于皇帝的私財(即內帑),可信的說法大概是白銀三千七百萬兩,黃金一百五十萬兩,數量相當龐大。
就戰略而言,大順軍在進入北京以后,大規模地實行追贓助餉是不合時宜的。當時僅沒收的明廷內帑,就足夠大順政權兩年以上的全部支出,不存在財政上的緊迫性。并且,李自成沒有考慮到進入北京后客觀形勢的變化,政策上沒有作出相應調整。在大順政權統治地區地區內普遍地推行追贓助餉,使各地官紳人人自危,造成樹敵過多的局面。
當然,其間最大的失誤就是造成了吳三桂的倒戈。
之前李自成讓吳三桂之父安撫吳三桂,并且順利交接了山海關。但是在京城里,沒收吳三桂的大筆財產、將吳三桂的家人下獄、甚至劉宗敏搶走吳三桂的愛妾陳園園,使得本來對李自成不太信任的吳三桂失去了對李自成的信心。
直接導致了吳三桂的奪回山海關、交好滿清,以國破家亡的哀兵抗擊大順軍。
李自成進攻山海關失敗,在于低估了吳三桂的實力和當前的形勢。吳三桂的遼東兵力其時只有三萬,卻是整個明軍中最精銳的部隊,與滿清的搏斗中積累了豐富的戰斗經驗,而且據關而守,有火炮相助,再加上滿清上十萬鐵騎的出其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