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公布了一項旨在拯救網絡的全球計劃——《互聯網契約》。該計劃呼吁政府和企業減少對互聯網的濫用,使互聯網免受政治操縱,確保它惠及人類。
這樣的愿望,聽上去似乎很美好。但僅靠這樣一份計劃,或者僅靠政府和企業,就能拯救互聯網嗎?筆者認為,這項拯救互聯網計劃是互聯網行業內部的一次自我救贖行動,雖然計劃過于理想化,但依然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回歸“服務人類”的發明初衷
2019年是萬維網的“而立之年”。30年前,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英國人蒂姆·伯納斯-李創建了改變現代歷史的萬維網。如今,它的發展已經超出了創始人的想象。但無論萬維網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都不該忘記,“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發明它的初衷——服務人類。
在互聯網深度融入個體日常生活的今天,它的雙刃劍效應也日益顯現。一方面它確實為用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與“無互聯網時代”相比,我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思維方式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現代人的生活已離不開網絡。
但另一方面,與萬維網發明初衷背道而馳的亂象,也在不斷發生。在筆者看來,這些亂象主要包括三類:第一類是在網絡空間出現的虛假信息、網絡暴力。雖然網絡空間是一個虛擬空間,但網絡中存在的虛假性、侮辱性、煽動性信息卻可以傷害到現實生活中的個體。第二類是利用網絡非法竊取或者未經同意而使用他人隱私數據,并通過這些數據獲取利益。比如,最近谷歌公司被曝未經同意采集了全美2600家醫院、5000萬患者的醫療隱私數據。第三類是通過網絡惡意引導、操控輿論,影響民眾選擇。
如此看來,防止互聯網變成“數字反烏托邦”,抑制網絡空間亂象叢生,回歸其發明初衷已刻不容緩。在這一背景下,蒂姆·伯納斯-李希望以契約方式來扭轉局面,即通過規定新的契約來完善互聯網使用規則,重塑互聯網世界的價值觀。
對政府、企業、個人提出要求
目前,《互聯網契約》已得到了包括微軟、谷歌、臉書等科技公司以及互聯網權益組織“電子陣線基金會”等150多個組織的支持,但也有亞馬遜、推特等巨頭暫未表明態度。
《互聯網契約》概述了拯救互聯網的九項核心原則,針對政府、企業和個人各三項,筆者對具體原則概述如下。
首先,針對政府的原則:政府要確保每個人都可以上網、確保所有網絡都能實時訪問、尊重并保護人們的基礎在線隱私和數據權利,并盡一切努力確保個人的互聯網使用權和個人數據管理權。
其次,針對企業的原則:企業要開發出能夠助長“人性善”并抵制“人性惡”的技術,要為用戶訪問互聯網創造更加便捷的條件,并明確提出了要為殘疾人士和小語種用戶提供網絡服務。同時,《互聯網契約》還要求企業提供更為簡化的隱私設置模塊,便于人們訪問自己的數據和管理隱私模塊。另外,《互聯網契約》還對企業自身的員工隊伍建設、產品發布、科技創新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
最后,針對個人的原則:用戶應成為互聯網的建設者和協作者,參與建設能夠尊重公民話語權和尊嚴的強大網絡社區。《互聯網契約》要求個人主動參與網絡建設,積極爭取個體在網絡空間中的話語權,推動互聯網資源向所有人開放。
從上述論述不難發現,無論是對政府、企業還是個人,《互聯網契約》的核心就是要求各方共同努力,切實保障個人的互聯網使用權,以此確保互聯網“不作惡”,使之能始終惠及人類。
完善網絡建設人人有責
毫無疑問,《互聯網契約》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從實踐角度來看,契約的理想色彩比較濃,執行起來存在一定難度。
首先,《互聯網契約》的約束力非常有限。《互聯網契約》只是部分互聯網使用者和建設組織的內部協議,對未加入者沒有約束力,同時對加入者的違約行為也沒有制定實際的制約措施。其次,《互聯網契約》提出讓每個人像保護環境那樣來保護互聯網,對于沒有技術背景的個人用戶來說,這種呼吁的可操作性非常有限。
因此,筆者認為,拯救互聯網計劃是互聯網行業內部的一次自我救贖行動,雖然計劃中的部分內容過于理想化,但其提出的對于個體的互聯網使用權和隱私管理權的保護,依然值得我們重視與思考。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應該共同思考并采取相關措施,修正當前網絡空間中出現的謬誤,推動互聯網向善。
“如果我們現在放棄建設更好的網絡,那么網絡不會失去我們,而是我們將失去網絡。”這是蒂姆·伯納斯-李在慶祝萬維網誕生30周年賀信中的一句話。筆者認為,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網絡,不僅僅是政府和企業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建設好網絡。(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左鵬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