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路上二十載,堅守初心敢為先。以“中國智造”創新先導和浙江省科技服務業發展標桿為自身定位,多年來,寧波國家高新區加快協同創新、跨界融合,兼顧傳統制造業持續賦智與優勢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科技創新步伐扎實穩健。今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道,展示寧波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歷程。
誕生全球首條無人智能化電池生產線、國內首張自主研發的光學擴散膜,產出的鏡頭搭載“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寄意星空……在我國長三角南翼的科技創新基地——寧波國家高新區,誕生過并正在誕生著一個又一個的創新“奇跡”。
1999年,寧波市科技園區成立。2007年,經國務院批準,寧波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寄語寧波高新區要“鯤鵬展翅搏長天”。
十幾年來,寧波高新人始終不忘初心,以小博大。2018年,寧波高新區以35平方公里的面積創造了755億元生產總值,在157家國家高新區中綜合實力排名第19,位列第一方陣。
二十載成長?甬江之畔孕育“科技大樹”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1995年,我國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推動經濟再騰飛,寧波實施科教興市“一號工程”,并于1999年在甬江南岸設立了寧波市科技園區。此后,得益于機遇的垂青和多年的積淀,寧波市科技園區,逐步從一株“樹苗”,成長為滋養一方發展的“大樹”。
“建園后8年間,是園區的要素集聚階段。”在寧波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林貽泉看來,通過前面8年的“一次創業”,園區得以集聚中科院寧波信息技術應用研究院等各類研發機構140多家,永新光學、升譜光電等科技型企業700余家,吸納了各類人才2萬多名。
憑借前期的實力積攢,在2007年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后,寧波高新區迎來“二次創業”,為自主創新、高新產業發展引領示范。2018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寧波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園區由此開啟“3.0時代”——在產業發展、科技成果轉化、高端人才集聚等科技創新體制瓶頸突破的問題上,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基礎先行先試。
當前,圍繞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主導產業,寧波高新區正大力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提高主導產業的集聚度,全區已有210家企業躋身億元俱樂部。
政策先行?把科技投入花在刀刃上
一款用高分子材料和實料攪拌而成的新材料,竟能讓鋼板橋面鋪設“去瀝青化”的同時依然高效暢通。在首屆進博會主通道維修搶通工程上,一項名為“RB-ECO改性聚氨酯混凝土”的項目刷新了“午夜12時封道施工、凌晨6時正常開放交通”的紀錄。
“我們通過對這一技術項目的研發,獲得了寧波國家高新區重大科技專項經費補助780萬元。”寧波路寶集團總經理王翼表示,他們是率先享受到自創區政策紅利的企業之一。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最大的紅利是享受國家級示范區相關政策,最重要的工作抓手就是開展科技政策的先行先試。
“在自創區建設的征程上,我們狠抓政策落地并嚴格績效評價,把有限的科技投入花在刀刃上。”寧波高新區管委會主任、黨工委書記黃利琴打了個比方,如今整個高新區管委會就像個龐大的后勤部,全區行政體系自覺勒緊褲腰帶,縮減不必要的財政開支,為企業研發投入追加資金。
減稅降費也為高新區科技爭投升級賦能。今年,寧波高新區減稅降費讓渡企業的資金將超過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1/5、稅收收入的1/7。
政府的決心增添了企業發展的信心。今年1月到7月,寧波高新區內企業研發經費同比增長了約20%,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例超7%,全年預計超15億元。
群英薈萃?創新載體為企業提供智庫
像搭積木那樣拼好一艘無人艇,搭載中電科(寧波)海洋電子研究院自主的智能航控算法、路徑規劃和避障算法,在內河航道、湖泊、近海等水域進行航道測繪、水下搜索等活動都能游刃有余。
據該研究院總體部主任王小春介紹,研究院目前已經向寧波本地和周邊的上百家企業高校和政府機關提供裝備開發和產品檢測等技術服務,2018年服務產值超1000萬元。
中電科(寧波)海洋電子研究院位于寧波研發園。作為寧波市的創新創業高地,這片有75萬平方米辦公場所的研發園已集聚了寧波市1/3的重點研發機構、2/3的檢測認證機構和1/2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當地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
除了研發園,寧波高新區還搭建了軟件園、新材料國際創新中心等創新創業載體,集聚了上百家研發、檢測等機構,寧波新材料聯合研究院、寧波智慧園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也正在加快建成。
“這些平臺都是事關高新區長遠發展的重點布局,在集聚創新人才、轉化科研成果、孵化創新創業企業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黃利琴說。
從根植民營經濟沃土到放眼全球資源配置,從適應性創新到引領性發展轉變,甬江之畔,一座集結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主導產業,扎根長三角南翼的科技城正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