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遙遠,宇宙無垠,但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人類追逐夢想的腳步。
1999年11月20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上,全新捆綁式長征運載火箭托舉著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向茫茫太空,從而叩開了我國通往太空的大門。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它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從無到有的飛躍。20年過去,彈指一揮間。隨后,神舟二號、三號、四號無人試驗飛船相繼發射,為中國載人航天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航天員中期駐留,一系列激動人心的太空活動讓中國航天贏得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人類自古就有飛天的夢想,不僅古代中國嫦娥奔月的神話家喻戶曉,古希臘的飛天神話等也寄托了人類對太空的美好向往。而把想象付諸實踐的動因難道僅僅是為了欣賞天上的美景?當然不是!發展載人航天,對人類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有人講,載人航天,頂天立地。頂天,就是托舉民族復興、支撐國家崛起、助力內政外交;立地,是指人類一直在不斷努力拓展自身的活動空間,其活動范圍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空間的發展過程。距離地面100千米以上的太空是陸地、海洋和大氣層之外的空間,那里有很多地球上缺乏的資源。譬如微重力、強輻射、高潔凈、高真空環境,豐富的太陽能以及眾多星體上的海洋礦物質資源,這些對于生活在人口爆炸、資源日益匱乏的地球人類來講,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太空獨特的環境資源在地球上是難以獲得的,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在空間進行科學實驗,改善生產工藝,提供在地面重力環境中難以生產或無法生產的產品,為人類創造新的財富。
此外,載人航天可以極大拓展人類的認知領域,揭示新的自然規律,將載人航天科技成果用于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發展,可以促進科技進步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世界航天事業發展的事實證明,空間技術應用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阿波羅工程,它帶動了美國計算機、超高強度材料和耐高溫材料等領域的一大批新興科技工業群體的產生,后來因該工程出現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和遙感作業等許多技術成果又轉移到了民用方面。在載人航天技術的引領下,人們還研制出煙霧檢測器、食品干燥劑和無線電設備等,還有大眾接觸最多的用作購物計價的條形碼也是航天技術的杰作之一。
不僅如此,載人航天還是衡量一個國家財力、科技、人才等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發展載人航天能夠提高一個國家的威望和政治聲譽,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正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發展“兩彈一星”那樣,沒有“兩彈一星”就沒有中國的“大國地位”,載人航天所產生的影響也絕不限于“飛天”本身,而是中國提升世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過去,曾經有人質疑載人航天投入大、產出小,甚至詆毀說“這是勞民傷財”。實際上,發展載人航天事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正如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泰森所說,“當我們對宇宙的認識停止增長的那一天,我們就可能面臨著倒退到幼童式觀點的風險”。追求知識、追求未知,是人類的天性使然。保持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對未知事物充滿熱愛,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通過20年的發展,載人航天這一國家戰略工程,造福全人類的巨大動能已經奔涌而出:載人航天環控生保技術已成功用于煤礦事故救援,航天醫學研究成果用于治療老年人骨密度降低等疾病,來自太空育種的蔬菜瓜果已進入百姓的餐桌……這一切都證明了,載人航天工程是一個真正造福后代的工程,探索浩瀚太空,使人類文明得以進步。黑格爾說,有了抬頭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盡管太空遙遠,宇宙無垠,但是,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人類追逐夢想的腳步。
如今,世界航天大國躍躍欲試,紛紛對開發月球、登陸火星展開計劃。2022年前后,中國自己的空間站也將建造完畢,將會開展更多有益于人類進步的科學研究。“太空那么美,我想去看看。”也許某一天,我們也可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太空之旅……如果說發展載人航天為人類留下了豐厚的回報,那么,為了夢想不懈奮斗,永不停歇的精神才是其中最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