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市場更占優
對于設備供應商而言,各國電信運營商,尤其是中國運營商已經成了搶手的“香餑餑”,競爭的激烈程度,超出人們的想像。
在中國移動的4G招標中,除華為之外,國內的設備商還包括中興、大唐、普天、烽火、新郵通等,這些設備商同樣也都參與了中國電信的4G招標。其中,中興的份額排在前列,其與中國三大運營商關系密切,勢力不容小覷。
同時,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簡稱諾西)、阿爾卡特-朗訊(簡稱阿朗)等國外設備公司也緊盯中國4G市場。
今年5月,歐盟原則同意啟動對來自中國的無線通信網絡及相關零部件等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之后,卻并沒有什么實質性動作。6月21日,歐盟貿易委員德古赫特在北京表示,歐盟暫時不會對中國電信企業發起“雙反”調查,但希望雙方就此進行進一步協商和談判。
有觀點認為,歐盟委員會是想借助“雙反”,幫助歐洲企業穩固當地市場,獲取中國4G市場份額。據稱,當時歐洲電信企業還制定了在中國移動TD-LTE網絡建設招標中明確的份額目標。其中,愛立信的份額目標為13%到15%,諾西為超過11%,阿朗為13%到15%,三家合計份額目標約40%。
在8月底中國移動TD-LTE無線主設備的招標中,愛立信、諾西各拿到了11%的份額,這較之前招標份額確實有所提升。
郝光明表示,相對于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狀態,目前華為在國際4G市場的優勢更為明顯。當前,華為在國際市場主要選用FDD-LTE制式以及融合模式。截至今年9月,全球有213張LTE商用網絡,其中華為部署了100張LTE和80張EPC商用網絡,獲得了200多個LTE商用合同。
“從挪威的全球最北端——北極圈內北緯78°13'分,到澳大利亞的最南端,從納米比亞的沙漠地帶、菲律賓的熱帶雨林到俄羅斯的冰天雪地,這些地方都有華為4G業務的影子。”郝光明向《環球》記者表示,華為為德國電信、西班牙電信、日本軟銀、沃達豐等眾多國外運營商開通了LTE商用網絡,在美日韓之外的國際市場上,華為的4G處于明顯領先地位。
端到端的布局
隨著4G時代的來臨,各終端生產商早已按捺不住,紛紛推出4G手機等終端產品。華為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9月初,媒體紛紛報道,8月30日,中國工信部發放了國內首批4G手機入網許可,包括4家廠商的4個產品,分別為三星GT-N7108D、索尼M35T、中興U9815、華為D2-6070。
其實,當時iPhone5S、iPhone 5C也已經通過工信部的入網許可,但iPhone5S、iPhone 5C尚未發布,出于保密,外界并不知情。另外,當時有多家國內外手機廠商的4G產品正在進行測試,目前酷派等手機也已獲入網許可。
華為對于其手機業務非常重視,期望在4G時代能夠“彎道超車”。10月3日,華為在秘魯推出新產品Ascend P6,以拓展秘魯智能手機市場。之前在東南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也推出了新手機,以拓展當地市場。華為終端中國區總裁王偉軍透露,明年下半年,華為LTE千元智能機可能出現。
不過,郝光明也承認,目前華為手機與蘋果、三星等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認可度方面。
同時,華為同樣面臨國內手機生產商的壓力。華為與中興、酷派、聯想一同被稱為“中華酷聯”軍團,四家實力旗鼓相當,后來者小米、魅族等也在窮追不舍,華為手機要快速甩開對手著實不容易。
目前,在4G終端上,華為在非手機類終端(CPE、MiFi、數據卡、Pad)和智能手機兩個方面都做了準備。非手機產品方面,中國移動去年在杭州進行了TD-LTE擴大規模試驗網,當時采用的CPE、MiFi等終端基本都是華為提供的;在剛剛結束的中國移動的4G終端集采中,華為智能手機、CPE、MiFi、數據卡四類產品產品全線中標,取得超過三分之一的總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