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小米一開始就認為,小米盒子在接入了iCNTV未來電視運營的中國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平臺后,小米盒子不會涉及到點播侵權的問題,可是,很顯然,采用視頻聚合的形式,并不能作為小米盒子的長遠發展之計,而且在內容上僅僅依靠牌照方也是無法滿足用戶需求的,因此作為進軍智能電視產業的第一步,小米盒子一路走來,并不是很順利。
小米盒子之后,作為進軍智能電視產業的標志性動作,9月5日,小米電視智能發布,47英寸售價僅賣2999元,3000臺很快售罄,立刻引起業界轟動。然而,隨后就有網友指出,此次“小米電視搶購”存在虛假行為,這可能是一場騙局,也許,對于小米的饑餓營銷,業界已經見怪不怪,只不過,對于此次的虛假行為還是也引發各界關注和熱議。
而針對質疑和對所謂“饑餓營銷”的指責,小米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關于所謂“搶購欺詐”問題,前述描述存在誤解,由于搶購人數眾多,為了減輕服務器壓力,保持購買過程順暢,小米會對搶購流量進行分流,但完全不存在“欺詐”“作弊”。
不過,對此專家介紹,所謂饑餓營銷就是針對消費者急于搶先購買的心理,商家有意調低供應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系,制造供不應求的“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或者只是為吸引眼球,增加人氣。到底小米此次的“小米電視搶購”是否存在虛假行為,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對于發展智能電視產業而言,這卻是互聯網企業布局智能電視產業上的發展。
如今隨著電視向大屏、超高清、智能化日趨發展,電視屏作為‘四屏’中的最大屏,爭奪戰已經白熱化,現在無論是互聯網企業、IT企業、軟件開發商,還是傳統電視廠商都已經紛紛在這一產業布局。有機構預測,2012—2015年,中國智能電視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1.6%,而據奧維數據方面顯示,到了2014年智能電視規模將超過1500億。
這樣看來,智能電視市場的這塊蛋糕的確是很大,如今,在繼樂視、小米等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軍家庭互聯網,如今作為傳統電視廠商的長虹也推出了自己的家庭互聯網構想,盡管,目前國內的智能電視產業就整體發展而言,還處在初始階段,但是,相信很快隨著這兩類廠商在智能電視市場上的角力,未來智能電視將會開啟兩條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