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媒體報道對轉基因技術提出多種質疑,如“中國消費轉基因大豆油的區域是腫瘤發病集中區”“歐洲、美國禁止老百姓食用轉基因食品”等觀點,轉基因技術再次引發熱議。
那么,轉基因食品安全嗎,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目前,轉基因技術在世界上的發展態勢如何?我國如何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對其安全管理有無保障?權威專家對這些熱點問題作出了回應。
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質疑之聲: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很大危害。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分析稱,“中國消費轉基因大豆油的區域是腫瘤發病集中區”。2012年9月,法國教授塞拉利尼發表文章稱,用轉基因玉米NK603對大鼠進行兩年飼喂試驗,引起大鼠產生腫瘤。
吳孔明: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是科技進步的結果。我們知道,現代育種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最早是選擇育種,第二階段是雜交育種,第三階段是誘變育種,第四是現階段的分子育種,主要是轉基因育種。
可以說,轉基因技術讓人們對生命奧秘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隨著包括對人類在內的一批生物基因圖譜的完成,人們不僅掌握了基因的功能,還實現了對需要的目的基因分離、導入到另一物種中,使后代性狀可準確預期,而不再是被動地對其后代進行觀測篩選有用的品種,大大縮短了新品種的培育時間。
彭于發:現今生產的作物,都是長期遺傳選育的品種。即便是傳統的品種也是基因交換和重組的產物,雜交育種等傳統技術也存在基因轉移。目前,未經過遺傳改良的農產品已不存在。
黑龍江大豆協會負責人稱腫瘤分布與大豆油消費量高度相關,這一說法無流行病學證據,癌癥高發與轉基因大豆油消費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癌癥發生的因素多種多樣: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生活因素,水體、空氣、土壤的環境因素,以及醫療水平和老齡化等社會因素,都是影響癌癥發病率的重要方面。按照科學說法,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轉基因食品會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法國教授塞拉利尼發表文章稱,轉基因玉米引起大鼠產生腫瘤。而歐洲食品安全局對此研究作出的最終評估認為,該研究得出的結論缺乏數據支持,相關實驗的設計和方法存在嚴重漏洞,而且該研究實驗沒有遵守公認的科研標準。
徐海濱: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一系列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指南,已成為各國公認的食品安全評價準則和世貿組織裁決國際貿易爭端的依據。通過安全評價獲得安全證書的轉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這是國際共識。
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02年指出:“目前在國際市場上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已通過風險評估并且可能不會對人類健康產生危險。”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召開專家研討會,得出“目前上市的所有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結論。
根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重組DNA植物及其食品安全性評價指南》的規定,國際上對轉基因植物的食用安全性評價提出了明確要求,主要是從營養成分、抗營養因子、毒性、過敏性、抗生素抗性等方面進行評估,以確保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我國該不該發展轉基因技術?
質疑之聲:轉基因產品可能危害生物多樣性,雖然目前無法證明轉基因有害,但不意味著將來一定安全。目前,歐洲、美國禁止老百姓食用轉基因食品,美國甚至不給飼養牲畜喂養轉基因作物飼料,轉基因技術是跨國生物技術公司與科學家聯手的騙局。轉基因作為一種新技術存在風險,建議在爭議消除前先使用傳統技術,借時間之手,規避風險。
徐海濱:目前,世界各國都把轉基因生物技術作為支撐和發展、引領未來的戰略選擇,轉基因技術已經成為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