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經費使用、霧霾、蘋果手機、諾貝爾……在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面對記者拋出各種的熱點甚至敏感問題,毫不諱言,陳述科技體制改革新舉措,并對科技創新解決民生難題充滿信心。
“對于經費使用的違紀違法問題,我感到憤怒、痛心,更感到錯愕”
最重要是增加透明度,加強社會監督
“中國目前科研經費資助體系受到一些批評,如何提高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率?”在回答這一問題時,萬鋼直言記者提得很客氣。他坦承,經費使用確實出現了惡性問題,如環境領域某知名專家和一位地方科技廳廳長違法違紀,現正在審查。
“出現這些問題,我感到憤怒,也很痛心,更感到十分錯愕。”令萬鋼憤怒的是,科研經費都是納稅人的錢,對此行為絕不容忍;痛心的是國家花大力氣培養出來的科技專家,違紀犯法,有負眾望;更令他感到很錯愕的是,“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改革一直是我們努力解決的重點任務,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些問題?大家還不滿意呢”。
萬鋼介紹,這幾年科技部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拓寬項目推薦渠道;實行網絡評審,凈化答辯環境,節約答辯時間,把所有評審過程全部錄音錄像,做到可申訴、可查詢、可追溯,實現痕跡管理;按照科技人員的需求,每年加快項目撥款速度,加強了項目經費預算評審。
“但是,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是在同一條船上共同搖槳的,如果只有一方使勁,這個船也只能在原地打轉。”萬鋼認為,最重要的是增加透明度。我國各行業、各部門、各地方和企業都加大了對科技的投入,如何避免重復,就要靠信息透明。他透露,今年年底,科技部將著力建設一個透明且“各部門在一起”的科研信息部署平臺,各行業各企業都能按照本專業進行項目查詢。同時,還將推行國家科技報告制度,把結題驗收后的項目放到網上,讓同行看做得怎樣,好的項目可進行技術轉移。此外,加強經費的巡視,建章立制。
“無論是管理還是科研人員,都要共同負起責任來。”萬鋼認為,作為管理部門,就要創造條件,公開透明,自動接受監督,不斷改進。同時發揮社會監督,讓科技人員參與到管理過程中。他表示,以后還將考慮采取一些解決深層次問題的舉措,如在技術創新中發揮企業面向市場需求自主決策的作用,探索“后補助”的辦法支持創新;基礎研究領域進一步發揮“小同行”作用,發揮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調整經費投入比例,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的持續穩定支持。
“我們企業什么時候能夠面向市場、創造出像蘋果這樣的產品?”
合理的基礎研究投入結構+成功的商業模式
“我們的企業什么時候能夠面向市場、創造出像蘋果這樣的產品?”萬鋼認為,我國已經有一些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品,如華為的路由器、服務器,高鐵等,但創新永遠沒有止境。
“我們也要看到,目前企業研發投入總體來說還不夠高,規模以上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水平還比較低。”在萬鋼看來,要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必須具備兩個要素。首先,要有合理的基礎研究投入結構。雖然我國企業投入已經占全社會研發的74%,但這里面90%以上是用于試驗和開發,用于本行業的基礎研究、前瞻技術探索的投入還遠遠不夠。第二,創新一流的產品還要和市場需求相結合、和成功的商業模式相結合。蘋果的成功,不僅僅在于手機技術,而是它的商業模式創新。
“我國一些手機企業,采用網絡銷售等方式取得很大市場。但總的說來,我們還需要努力,相信不久將來,我們會有一些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產品。”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