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也有不少故事,許祖彥說,他詢問了許多科研單位是否需要深紫外光源,結果得到的很多答復竟然是根本不知道還有這樣的設備。
“有人說國際上沒見過啊,還有這樣的東西?”他笑道,“當然國際上沒有了,因為這就是我們國家才有的。”
3 項目本身能獲諾獎?
有科學家稱助力科研突破后或能入圍
該項目技術與裝備在物理、化學、材料、信息工程、生命科學、資源環境等學科領域均有重大應用價值。有科學家表示,這一設備應用后可能在上述領域產生重大成果沖擊諾獎,但還取決于科研人員的努力以及機遇等因素。
詹文山介紹,可以利用深紫外光源,向世界最準的離子鐘沖擊,把時間標準提高到世界最高水平。此外,有的設備用于研究高溫超導,中國科學家所做的高溫超導溫度已經達到了世界最高。一旦有所突破,今后將在電力輸送等領域起巨大作用。
中科院方面表示,科學技術重大成就的獲得和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開辟,往往是以檢測儀器和技術方法上的突破為導向的。至少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授予了在測試儀器和實驗方法方面有重要創新者。
有科學家表示,如果今后在應用上,取得了大量、重要的科研突破,也不排除深紫外光源的核心創新人進入諾獎評委視野。
■ 探訪
神秘紫光如何產生
“晶體是核心基礎”,深紫外固體激光源系列前沿裝備的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陳創天在iPad上寫下了這幾個字,因為嗓子生病,他借助助手告訴記者,整個項目的核心就是他手上拿著的一個幾厘米寬厚的晶體:大尺寸KBBF晶體。
實驗室內,在一張L形的桌子上,擺著一臺深紫外固態激光源裝備:黑色部分為基頻光、二倍頻和三倍頻系統,真空金屬罐為六倍頻系統,這里便是激光源的核心:KBBF晶體。
打出深紫外光的基本原理可以這么理解:基頻光波長為1微米,是科研上通用的一種標準光源,打入晶體后,通過倍頻,光波長減半,這種方式被稱為“二倍頻”,再減半為“三倍頻”。
前兩次光波長減半,可以通過激光源設備里較為普通的晶體完成,最核心的是“六倍頻”,其必須在真空中完成,并且只有通過特殊的KBBF晶體才能實現:355納米的紫外光從空氣中進入真空罐的通光口,經過KBBF晶體發生倍頻,光路系統“過濾”出光段再次減半的光,令其從出光口打出,此時便已得到深紫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