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我國的尖端科學儀器幾乎全為進口,我們雖能寫出前沿的論文,卻做不出高端的設備,“能產蛋卻不能養雞”。這8臺深紫外固態激光源裝備及其在科學儀器上的突破,使這一局面得以改觀。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研制還進行了一定的產業化探索。“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項目”總體部總經理詹文山說,在一期項目立項之初,就考慮了今后做產業化的可能,并不是一錘子買賣。為此,項目團隊初步打造了“晶體—光源—裝備—科研—產業化”自主創新鏈。在成功研制8臺重大儀器設備的同時,還搭建有深紫外非線性晶體和器件研制平臺、深紫外固態激光器研發平臺和深紫外應用儀器開發平臺。
詹文山說,有了平臺,深紫外儀器的研制及其商品化有了基礎。他表示,當前,核心器件深紫外晶體及器件已經實現年產50個的小批量生產,為后續儀器設備產業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項目團隊已經聯合中科科儀選定深紫外激光發射電子顯微鏡作為產業化嘗試。據了解,當前已經接到了多家單位的訂單,其余幾臺機器的產業化工作也正在醞釀。
當前,產業化面臨的實際困難,除了市場范圍有限之外,是如何更好更快的生長出KBBF晶體。詹文山說,生長出一塊實用的高質量晶體非常困難,通常需要好幾個月。不過,詹文山表示,研究團隊已經找到提高晶體生長成品率和晶體厚度的方法,加上器件制備技術的完善,有信心滿足二期及今后產業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