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的搜索行業(yè),正處于焦灼期——資本整合尚未明朗,搜索份額僵持拉鋸,移動還在跑馬圈地。若干個變量因子的存在,讓這一盤早應該塵埃落定的棋局充滿變數(shù)。
現(xiàn)在,又一個可能影響未來幾年格局的變量來了:推薦引擎。這是一場關乎搜索形態(tài)演變的搶灘戰(zhàn),從2009年到2012年,3SB相繼隔空放話,火藥味甚濃。
近日,搜狗結束跳票,第一個亮真招,基于推薦引擎(搜狗稱之為“探索引擎”)的搜狗瀏覽器智慧版上線,這一整合搜索和瀏覽器的產品釋放出一個明顯信號:不搜即得。搜索開始跳出關鍵詞和框的約束。
顛覆Google的一定不是另一個Google。新開辟的推薦引擎戰(zhàn)場,會成為左右整個搜索戰(zhàn)局的諾曼底么?
3SB表態(tài):血拼推薦引擎
1990年,現(xiàn)代搜索引擎鼻祖Archie誕生。在隨后的20多年里,關鍵詞和框都是搜索引擎最標識化的icon。即便是將兩者都丟掉了的Siri,也逃不開“關鍵詞”和“框”的本質,只不過是在關鍵詞輸入之前,加入了語音識別。
科技總是試圖給人帶來更多的便利,推薦引擎即是一例。在這種新的搜索機制中,用戶不再需要提交關鍵詞,而是等待信息主動找上門,且恰好是自己想要的,謂之“不搜即得”。記者在搜狗瀏覽器智慧版中看到,當瀏覽某個熱點新聞時,推薦引擎系統(tǒng)會自動給出新聞主角的百科詞條,最新進展,視頻報道等;而當在淘寶購物時,推薦引擎給到的是比價、優(yōu)惠券以及用戶評價等。
這其中可以解析出三層價值:其一,關鍵詞篩選和提交的成本為零;其二,降低對搜索結果進行選擇整理,進而獲得有價值組合的成本;其三,挖掘用戶潛在的信息獲取需求,要知道,很多場景中,用戶并不知道自己應該要什么。
正是這種顛覆性,推薦引擎掀起了搜索行業(yè)的一場軍備競賽。2009年百度開始研發(fā)推薦引擎;2011年9月,搜狗CEO王小川首度披露“探索引擎”概念和技術演示;2012年2月,360董事長周鴻祎表示正在研發(fā)跟瀏覽器結合的推薦引擎。
在技術變革的關鍵節(jié)點上,沒人愿意缺位。就算是個坑,也得先占著。
拉鋸戰(zhàn)之謎:推薦引擎太難做
然而,這場軍備競賽并未像預期那樣風風火火。作為百度挑戰(zhàn)者,360和搜狗的請戰(zhàn)欲望最強,據(jù)透露,360曾組建團隊進行攻堅,但至今未果。
百度方面,盡管2011年就成立了相關團隊,但進展緩慢。到2013年6月,百度副總裁范麗才在云計算大會上披露接下來要做的“智能推薦”技術。
更有意思的是,Google在2011年曾推出采用推薦引擎模式的Google Related,但2012年就叫停到了這一項目。Google并沒有披露相關理由。
事實的結果就是,搜狗變成第一個落地推薦引擎技術的廠商,盡管搜狗也多次跳票。
分析認為,推薦引擎技術要產品化必需三大要素:一個有龐大用戶基礎的載體,即瀏覽器;搜索技術積累,具備全網數(shù)據(jù)處理能力和理解能力;個性化計算和建模能力。
其中,百度具備超過10年的技術積累,但由于“端”的弱勢,很難徹底落地,所以百度的現(xiàn)行策略是將推薦引擎作為傳統(tǒng)搜索的延伸。而在瀏覽器上很強勢的360,苦于剛剛開始切入搜索領域,突破難度極大。這也是“云+端”實力相對均衡的搜狗,占得先手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業(yè)內人士指出,推薦引擎還將面臨更多的技術挑戰(zhàn),包括被動推薦信息帶來的用戶體驗平衡、比傳統(tǒng)搜索難度更大的語義分析以及隱私保護等。種種亟待突破的障礙,讓這場爭奪注定是場拉鋸戰(zhàn)。
為未來埋伏筆:3SB角力的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