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云計算概念風生水起,總也不見多大動靜,以云為概念的互聯網產品層出不窮,卻并沒有讓消費者感受到太多現實的便利性。對企業客戶而言,云計算帶來的只是高昂的成本和復雜的維護流程,效率還并沒有被真正發揮出來。說白了,云計算的落地,在現實層面做得仍不夠好。
做云計算的基礎是海量用戶,以上億日活用戶為基本單位,有較大活躍用戶群才可以發揮作用,最好是有完備且穩定的會員體系。而中國符合這一條件的公司,樂觀來說不超過8家。當然,也并不一定只是BAT三巨頭具備這樣的能力,還是有一些具備廣泛用戶基礎的公司,可以來做這件事的,例如迅雷。
自有互聯網以來,數據傳輸問題始終是個瓶頸,如果能解決好數據傳輸問題,互聯網的邊界將向外擴大無數倍。當你使用2M寬帶時,下載一部1.2G的電影約為兩個小時,而在使用了20M寬帶時,所需時間應在10分鐘之內。事實上,如果將云計算技術深度應用到用戶的數據傳輸過程中去,這個時間還會縮短。
傳統下載采取的是點對點形式,P2P是多點共享,而到了云計算時代,完全可以對資源的各項參數進行智能分析,把距離最近,網絡最優化,下載速度最快的資源以多點傳輸形式提供給用戶。所有的數據傳輸資源都是在云端的,這片云要做的就是合理分配、優化資源,讓用戶享受到最快的下載速度,從而實現數據的快速傳輸目的。在這方面,迅雷云的加速業務明顯非常接地氣,給未來這個領域的發展開啟了一扇機會之門。
迅雷的云加速是個體驗非常不錯的數據智能傳輸服務,若說這就是完全的云計算落地,可能還并不完全準確。因為云計算對傳輸、存儲、終端和網絡環境有一定要求,目前顯然還達不到這些要求。存儲技術和網絡環境的提升,還有很多功課可做。不過,通過提升智能傳輸服務的發展水平,帶動其他環節的發展,還是可行的。IT領域這種發展模式并不鮮見,PC時代英特爾每次發布一款芯片,都會帶動內存、主板等產品的升級換代,而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的每一次發布,也都會促進相關硬件廠商推出更高性能的產品。
一個市場,從無到有是最難的,因為市場還沒有形成,用戶基礎還沒有形成,從0做起需要大量投入。但迅雷云加速難能可貴的一點就是,已有數百萬體驗過迅雷離線搜索的用戶,平滑過渡過來,成為云加速的付費用戶。這為迅雷對該領域進行持續投入,以及這個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用戶通過迅雷云加速這片云中進行傳輸的資源,并不會隨著文件傳輸的終止而全面刪除,而是會留下一個智能緩存,建立起資源索引,并對用戶行為進行挖掘進而推測用戶的下一步動作,以備用戶有再一次的數據傳輸請求時,給用戶提供最快的下載速度。這就好比藏在云端背后的空天飛機,你看不到它,但它卻能片刻間降落在全球每一個角落。
未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數據傳輸方面的需求會越來越大,每一年的數據增量都會超過之前的歷史總合。數據流消耗的電能是非常大的,目前全球的數據中心已占到總能耗的15%,探索更偏好節能環保的互聯網應用,是個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對數據進行優化配置,合理分布,可以有效節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迅雷的云加速,正是符合這一大趨勢的互聯網應用,難能可貴。
商業模式上,云加速在大眾和企業市場都有較為不錯的前景。未來,大眾的娛樂需求將實現數字化,并向著更高標準的用戶體驗行進。過去1G一部的高清電影,越來越有被17G一部的藍光電影取代的趨勢,龐大的數據傳輸需求,必然會催生出龐大的市場。而在企業方面,隨著企業互聯網化大潮的臨近,將會有大量工業和商業數據需要通過互聯網進行快速而安全的傳輸,這里面隱藏著一個很藍很藍的海,機會無限。
云計算發展到今天的落地問題,商業模式問題,先做大眾還是先做企業的問題,其實都已可放棄繼續爭論,直接去做就可以了。像迅雷云加速這樣,先培育出一個用戶群體,塑造出一個市場,然后在血液正常循環的情況下努力擴大這個用戶群體,擴大這個市場,繼而從中找到過硬的商業模式,是非常合理而有效的發展路徑。